正文 6.以恕己之心恕人(1 / 2)

我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仇恨;一種是寬恕。仇恨的情緒,使人一再地浸泡在痛苦的深淵裏。如果仇恨的情緒持續地留在心裏,可能會使生活逐漸失去秩序,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後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而寬恕就不同了。寬恕必須隨被傷害的事實,經過從“怨怒傷痛”到“我認了”這樣的情緒轉折,最後認識到不寬恕的壞處,從而積極地去思考如何原諒對方。

一位婦女來向著名作家林清玄哭訴,她的丈夫是多麼不懂得憐香惜玉,多麼橫暴無情,哭到後來竟說出這樣的話:“真希望他早點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林清玄聽出婦人對丈夫仍有愛意,就對她說:“通常我們非常恨、希望他早點死的人,都會活得很長壽,這叫做怨長久;往往我們很愛、希望長相廝守的人,就會早死,這叫做愛別離。”

婦人聽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拚命去愛他,愛到天妒良緣的地步,他也就活不了了。”林清玄說。

“可是,到那時候我又會舍不得他死了。”婦人疑惑著。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婦人笑起來了,好像找到什麼武林秘籍,歡喜地離開了。

林清玄為此感歎說:“人世間最好的報複是更廣大的愛,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

在社會交往中,有些人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傷害或不愉快的人發泄不滿,這種情緒就是報複。報複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它不僅會對報複對象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威脅,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試想,如果這個世界上誰都“有仇必報”的話,那麼冤冤相報何時能了呢?社會又怎麼能夠平靜安穩?所以,腦袋中還在轉著報複念頭的人,還是“放下屠刀”吧!

每個人都該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這樣可以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生,為報複心的萌生斷了後路。當他人給你帶來傷害時,你應該試著回想自己是否在某時某刻也給別人帶來過同樣的傷害。如此將心比心,報複的欲念就會慢慢散去。

做人要與人交往,與人交往就難免有利害衝突。當你受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於對方境遇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通過這樣的換位,你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複心理。報複畢竟是對他人的一種傷害,每個人在轉報複的念頭時要多考慮報複的危害性。報複行為會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會不會觸犯紀律或法律?如果你的良心約束不了你,那隻有法律來捆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