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想獲得別人的寬容,先以寬容待之(1 / 1)

有很多朋友的人,一般都有一顆寬容的心,都能對別人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相反,一個刻薄的人,是很難得到別人的友誼的。可以說,要想有一個輕鬆和諧的交際關係,寬以待人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國古代就有“君子寬以待人,嚴於責己”的處世方法。寬以待人,就是對他人要求不過分,不會強求於人;以寬容為懷,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

人與人的交往貴在以善為人,在別人需要時盡可能向他提供方便,給予幫助。“有容,德乃大”,你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別人,將心比心,給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即使自己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也不能忘形,不應居功自傲,而是應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和恩惠,給他讓三分功。人總是喜歡和寬容厚道的人交朋友,正所謂“寬則得眾”。

當然,以寬待人,並不是說一味的寬容,否則就會“過寬殺人”。沒有限度的寬是一種麻木怯懦,有時甚至是縱容醜惡。這也就是說,無原則地寬容惡人去換取寬厚的名聲,或列舉瑣碎小事換取精明的名聲,都是不對的。聖人的寬容使人有所依靠,對人也有所容忍。這就要求一個人在寬容別人的時候有一個尺度。

寬以待人,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創造寬鬆的人際環境。如果你能大度地容難容之事,就會使你擁有極大的人格魅力,令人傾慕。如果你能真正做到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朋友,那你一定會得到他們對你的信賴,使你與他們的關係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

有位同學曾經問著名的李開複博士:“為什麼我不受歡迎,同學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對我笑呢?”李博士反問他:“你跟他們打招呼嗎?對他們笑嗎?”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對他們表達自己的友善。

又有同學問李博士:“為什麼我總是認為同學對我不懷好意,想和我競爭?”李博士同樣反問他:“你對他們的態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們競爭嗎?”想消除他人對自己的敵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對他們的敵意。所以有人說:“給別人的,其實就是給自己的。”讓別人經曆什麼,有一天也將自己經曆,就像你怎麼對待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因此,若想被人愛,就要先去愛人,希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想要別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別人——這是一個可以適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定律。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子看作是自己的手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作是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作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作是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看作是仇敵。”所以要想人們為我付出,我必須先付出;我不想人們施加給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給別人。

孔子極力強調“先施”,他說到君子之道時說:“君子之道有四個方麵,我一個方麵都沒有達到:要求做兒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長,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時,先好好對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這個“先施”實在是做人的寶典。所以老子說:“要想奪取它,必須先給予它,先培養它。”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你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智慧點撥

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於體察他人的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