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大肚能容,做人應有大氣量(1 / 1)

我們說,氣量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

唐代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著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於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要心懷坦蕩,寬容他人,就必須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諒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互讓,就是彼此謙讓,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底無私天地寬,淡泊名利,摒棄私心雜念,自覺做到以整體利益為重,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化解;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是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計較我高你低。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會有知心朋友。互愛,就是彼此關心,不計較品格氣質的差異,愛能寬容大千世界,使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人和諧地融為一個整體;愛能熔化隔膜的堅冰、抹去尊卑的界線,使人們變得親密無間;愛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

能否擁有雅量,關鍵靠三點:一是平等的待人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平常心,平視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寬闊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穀,聞過則喜,有錯就改。三是寬容的美德。能夠仁厚待人,容人之過,“宰相肚裏能撐船”,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品行。如今的一些人之所以難有雅量,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以上幾個方麵的修煉不到家,修養與品行上尚欠火候吧。

自古的學者都講究養能、養學、養氣、養德、養心、養量;做人修身,重要的是先要養量。

你的器量不顧別人,隻顧自己,那隻能養自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長;你的肚量能寬容一縣,就能做縣長;能寬容一省,就能做省長;能寬容一國,就能做國主。曆史上,成功的人物,並非他有三頭六臂,功力高強,而是他的肚量比人大啊!肚量小的人不能容人,人又怎麼會容你呢?所以布袋和尚為人歌頌“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人間古今愁”。

氣量是一種修養。“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意思是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做丈夫和君子。這裏的“丈夫”,是指有遠見卓識、胸懷寬廣的“大丈夫”之意,“無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來恰成“度量”一詞,其本意就如“宰相肚裏能撐船”。

做人要心胸寬廣,有海納百川的度量,有“得讓人處且讓人”的寬容。要學會體諒別人的難處,諒解別人的錯處,關注別人的長處。心胸開闊與否或許和性格有關,但絕對和後天養成有直接關係。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些大事,有意識地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格局,讓自己的心去追逐更遠大更高尚的目標,久而久之,漸漸地就會悟出這樣一個大道理:天下之大有那麼多的知識要學,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哪還顧得上為一點點芝麻綠豆傷腦筋?為點蠅頭小賬計較?為個人的雞毛蒜皮糾纏不休?

要想心胸開闊,你就得學會恬淡和從容,生活像支曲子,時而高昂,時而低沉;生活是爬山,有上坡,也有下坡,所以,在順心的日子裏,你要保持那份恬淡,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在不順心時,也要執著一份從容。

要想心胸開闊,你還得學會遺忘。凡事都放入你心靈的篩子裏過濾一遍,真實的、美好的、能激勵自己前進的、能讓自己生活多些樂趣的,就把它留下來,銘記在心裏,否則就統統丟掉,忘卻它。如果沉溺於其中,人就變成了柳宗元筆下的蝜蝂,隻知道負重,不懂得放下。雨果曾說: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如果我們心裏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和地,那麼我們怎麼還就容不下小小的人?怎麼還就容不下短短人生中的瑣瑣碎碎?如果我們的心裏真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地,那麼我們眼前哪還有走不通的路,哪還有過不去的坎兒呢?

智慧點撥

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寬容在心中,那麼你的肚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有量的人,必定是不會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