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忍為天下先,讓步天地寬(1 / 1)

《說文解字》中說:“忍,忍於心也。”由此可見,忍是炎黃子孫多麼難能可貴的品格。自古及今,真正的英雄才能雄霸一方,被冠為“英雄”的,大多能夠以“忍”字墊於心底。

我國自古就有忍讓的先哲。曹劌“且慢,聽其三鼓方可攻之”,是忍;孔明“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是忍;劉邦“明日蚤自去謝項王”,是忍。然而,他們都已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何還要留下一個“忍”字呢?因為他們明白,小不忍則亂大謀。若不忍,曹劌也能略勝敵軍,但無法擊之一潰;若不忍,諸葛亮或許也能小有名氣,但絕不可能有統領千軍的機會;若不忍,劉邦似乎也可於關中苦撐幾日,但終不能一統天下,大獲全勝。由此可以看出,忍定是成就大事所必經的磨難。

有人曾經對“忍”字作了分析,說“忍”是心頭上的一把刀,其實忍是對自身的一個更高的要求,厚積薄發。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個境界?忍,絕非易事。而要以豁達的胸襟去麵對挫折,這便更是難上加難了。

忍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忍是一種修養,它麵對榮辱毀譽,不驚不喜,心靜如水;忍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團結人、感化人。

忍者懂得以寬厚博大的胸懷去容納別人的悖理舉動,以寧靜平和的心緒去感化他人淺薄的行為,再以無可爭議的成功事業來警示世人。

曾有過這樣一則新聞:在一次上班路途中,某路公交車上的售票員碰到一位挑釁的乘客,那位乘客故意把一口痰吐在了用來買票的紙幣上,之後扔在車廂地板上,其他乘客在譴責這個乘客的同時,也同樣在悄悄地注視著售票員。隻見售票員把那張紙幣撿了起來,細心用餐巾紙擦去上麵的痰沫,接著微笑著把車票禮貌地遞給了那位乘客。

忍不等於軟弱,忍是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而那些能忍者,一定是有堅強的意誌和堅忍的性格,一定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最終也一定會贏得大家的擁護和尊敬。這位售票員表現出來的這種忍讓精神是多麼可貴!在譴責那位不道德乘客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欽佩這位售票員。或許有人會對售票員的此舉感到不理解,感覺售票員對這種人就應該以牙還牙。試想,如果售票員真的睚眥必報,也對他吐上一口,甚至再將那位乘客大罵一番,這樣勢必會形成車內“龍虎鬥”的局麵。而這位售票員所做的就恰恰相反,在受到侮辱的情況下,采取了克製、忍讓的態度,而且依然以禮相待,用微笑來表示了公交售票員的誠摯無私,做到了以情感人,最終的結果不但贏得了乘客的讚揚,也讓那位沒禮貌的乘客自慚形穢,真誠地向售票員道了歉。我們不能說這位售票員這種“忍”的行為是軟弱的,相反,它應該是一種最高尚的表現。

人生的漫漫長路,風雲變幻,難免危機四伏。為保全自己,打擊對手,即使再憤怒,還是要做做樣子;裝裝糊塗,麻痹對手,伺機而動才能鹹魚翻身。

誰都會有過痛苦、困惑、煩憂抑或委屈的時候。如何懷著平淡的心態去看待或解決這些傷神、無奈而又棄之不得的事,這就跟一個人的品格、涵養、智慧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關係了。

在我們生命流逝的過程中,矛盾、爭議和誤解幾乎無所不在,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甚至親人之間都需要我們心平氣和的寬容。如果沒有寬容,如果不能寬容,而是帶著誤會、埋怨甚至憤恨投入到工作生活當中,這樣不但使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進展,生活也不會和諧與快樂。藺相如接受廉頗的“負荊請罪”,唐太宗接納魏征無視禮節的行諫以及劉備“三顧茅廬”……他們的坦蕩胸襟實際也是一種智慧。

智慧點撥

忍讓是一種深厚的涵養,忍讓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靈的恬淡和寧靜。忍讓不僅可以改善我們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並且還能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慰藉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