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句名言叫作“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是賢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曆史上,謀“和”,求寬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昭示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合作可以彌補你的缺陷。生活與工作中,你經常看見這樣的現象:有些人為了一點小糾紛,沒完沒了地糾纏。其實,糾紛的起因往往是人們沒有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假如一開始,人們就注意到這一點,工作就會有效率得多,生活也會愉快得多。
合作體現出一種友愛,因此家庭需要合作,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都需要有合作精神。合作是一種友善精神,它是溫和的,因而常常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有一位公司的老板,當他的公司財源茂盛時,他的汽車輾死了鄰居家的小雞,他的狼狗對著鄰居家的孩子露著可怕的獠牙,修房子時,把建材堆在鄰居家門口。對於這一切,他都不屑一顧,漸漸地,他在鄰居中失去了人緣。
後來,他的公司因周轉不靈而歇業,他陷入了經濟危機,於是他變了,變得與鄰居相遇時臉上有了笑容,他的下巴收起來了,他家的狗也拴上了鏈子,他還經常摸一摸鄰居家孩子的頭頂。可是,他仍然沒有什麼人緣。
一天,他偶然跟一位牧師閑談,談到人間恩怨,那位牧師隨口說:“人在失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時候彌補;在得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卻不能在失意的時候彌補。”聽了這一席話,他若有所悟。
於是,他不再整天想著去討好別人,而是專心改善公司的業務。終於,公司又正常運轉起來,他又有汽車可坐了,不過,他的汽車從此不再按喇叭叫門,並且在雨天減速慢行,防止車輪把積水濺到鄰居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來,仍然有時伸手摸一摸孩子的頭頂。
後來,他搬家了,鄰居都依依不舍地送到公路上,用非常真誠的聲音對他喊:“再見,記著常來玩。”
合作精神會感染人,它就像生活中的潤滑劑,使許多摩擦、矛盾消於無形。而缺少合作精神,鄰裏之間就不能好好相處,給生活帶來煩惱。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又能與周圍的人相互協調,“和則生物,同則不濟”。
“和”在今天仍是一條協調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複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爭鬥。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時,鬥爭就難免了,而且鬥的方法也舉不勝舉。有明爭也有暗鬥,然而,不管是哪種相鬥方式,都會傷了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人應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立場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追求工作上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和”是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
勇於合作,需要有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僅僅是與我們所喜歡的人,也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
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大度的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即使賺錢不多,也很滿足,因為他能從融洽的合作關係中獲得報酬。
智慧點撥
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設;一個祥和的氣氛,讓人世間充滿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