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裏的機緣。有時候命運偏偏喜歡與人作對,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種東西,它越是想方設法不讓你如願以償。這時候,癡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腦子裏纏了一團毛線,越想越亂,他們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裏。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會順其自然,不去強求不屬於他的東西。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強求的,那些刻意強求的某些東西或許我們終生都得不到,而我們不曾期待的燦爛往往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我們常想悟出真理,卻反而因為這種執著而迷惑、困擾。隻要恢複直率之心,徹底地順從自然,道理就隨手可得了。
生命不相信眼淚,生命拒絕永無休止的抱怨,生命在歲月的磨礪中需要的是韌性。生命的韌性源於一種好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跡,正如餘華在他《活著》一書中寫的那樣:活著,就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麵對生活,有很多事情不能如己所願,別人得到了幸運你卻與機會擦肩而過,別人獲得了成功你卻陷入困境,別人一帆風順你卻遭遇不幸……於是,你感歎生活是如此的刻薄,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其實,當你有這樣的感歎的時候,你已經把自己的命運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生活總是不公平的,沒有必要去抱怨,我們的世界就是不公平的。這個事實讓人難以接受,但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幾千年來,人類確實從沒有實現可以平均分配財富、不讓窮人產生的經濟製度。社會中的各種製度,隻有靠我們不斷地完善而絕不可能到達完美;社會中的種種福利,隻能要求當事人做到絕對的公正而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公平。所以,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點點得失而大喊不公,應該正視現實,承認生活確實是不公平的。
承認生活並不公平這一事實並不意味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自然是一種於事無補的失敗主義的情緒,它隻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
幸福快樂完全由我們自己來創造,我們自身具備的人格,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因素。人格因素的影響是不可消除的,其他因素都是間接的,所以它們的影響力可以消除。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根深蒂固的嫉妒心理難以消除,不僅如此,人們還常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嫉妒心。
在我們所經曆的人生中,意識、素質總占著一個經久不變的地位。一切其他的影響都依賴機遇。機遇都是過眼煙雲,稍縱即逝,變幻莫測;唯獨個性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刻裏不停地工作。所以亞裏士多德說:“持久不變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人的性格。”我們對完全來自外界的厄運還可以容忍,但由自己的個性導致的苦難卻無法承受:命運可以改變,個性卻難改變。但是一些良好的人的品性,如高貴的天性、精明的頭腦、樂觀的氣質、爽朗的精神、健康完全的體魄,簡而言之,是幸福的第一要素。要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精彩,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笑聲,就得珍視這些良好的品性。
智慧點撥
生命的幸福與困厄,不在於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如何麵對這些事情,我們感受的強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