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建笑笑,跟在後麵,走了進去。
總理一見華子建進來,就從哪個並不很寬大的辦公桌旁邊站了起來,摘下了眼睛,很認真的打量了一下華子建,說:“小華啊,看你的氣色還不錯嘛,上午聽樂部長說你回來了,我就說見見你,看看你有沒有被打擊垮,看來還不錯啊。”
華子建微笑著,說:“總理,謝謝您的關心,我挺好的。”
總理走過來,在沙發上坐下,點點頭說:“嗯,那就好啊,我知道,你是受了一點委屈的,但你是市委書記,是黨的高級幹部,要能理解一些問題,不過看到你這個精神麵貌,我還是很欣慰的,子建同誌不簡單啊。”
華子建平靜的說:“其實我也算不得受了什麼委屈,在上次的事情上,我自己也反省了好久,我還是有錯誤的。請總理放心,我會好好工作,彌補以前的錯誤。”
“是的,雖然我知道你到災區去的原因,但你要明白,你是一個掌管著一千多萬人口的市委書記啊,你是運氣好,北江市沒有在你離開後出什麼問題,地震也沒有延續到北江市去,但是萬一出現了那種情況,你想一下,那會是什麼後果,你的家人和成千上萬的家庭,孰輕孰重?”
華子建一下子感到了壓力。
“所以說,在很多事情上,我們不能單單看結果,還要看這到這中可能的危險,因為有的後果我們是承受不起的,法不容情,其實也說的這個道理,你要多體會一下。”
華子建後背上開始流汗了,他如芒在背,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華子建有時候還在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做出了官場中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自己輕權貴,重感情,單刀赴會千裏之外,那是一個壯舉,會成為一段佳話,但現在聽到總理的話,華子建幡然醒悟過來,自己真的錯了。
假如地震延續到了北江市,自己又不在現場,也許會有更多的江可蕊會遇難,有更多的家庭破碎,真要到了那個地步,自己這一生都會後悔的。
華子建喃喃的說:“總理,我錯了。”
總理也從華子建的表情中看出了他的心態,就爽朗的一笑,說:“好了,好了,我們就不再說整個問題了,總之啊,你還要好好的努力一下,很多人都在關注著你。”
“我會的,謝謝總理的教誨,”
總理站了起來,在房間裏活動了一下手腳,一麵走,一麵說:“這我知道,北江市的工作不錯,上升的勢頭很好,沒有想到啊,一兩年的時間,北江市發生了這麼大的改變,上次我去看的時候,都有些不敢相信了,特別是城市建設,我想你說的話是有道理的,到今年年底,一個嶄新的北江市應該就要出現在我們麵前吧。”
“總理,我們的工作還是有不足的,北江市的幹部理念和工作作風還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將轉向這些方麵,讓北江市成為一個跟得上時代進展的城市。”
“好好,這就好,一個城市的發展,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你很謙虛,這是優秀的品質,這些年你的工作成績,大家都是看見的,希望你以後能夠發揚自身的優勢,更好開展工作。”
華子建點頭答應著。
總理突然問:“子建同誌,看過《明史》嗎?”
華子建說:“總理,我看過,是很久以前看過的。”
“哦,說說你對這本書的看法,或者是對明朝的看法。”也許,總理就要借這個問題,考證一下華子建真正的理論水平了。
麵對這樣的一個問題,華子建還是要慎重的回答才行,畢竟他所麵對的是共和國唯一的總理,自己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一個很敏感的問題。
華子建先是想了想,才緩緩的說:“總理,我也談不上什麼看法,隻是有些體會,明史就是記載明朝曆史的記事本末,我對其中最為感興趣的就是明朝遷都北京,而最為惋惜的是明朝末年,體製形成的弊端,君王的昏庸,還有天災,致使明朝滅亡,明朝在世界上還是很強盛的,如果能夠有一些清明的皇帝,阻止清朝的建立,也許以後中國的曆史會改寫的。”
總理很感興趣的說:“哦,你詳細說說,就說兩個方麵,一是遷都北京,二是明朝滅亡。”
“總理,這些問題,有專門的曆史學家研究,我不過是班門弄斧,關於遷都北京,我最為認可的三個作用,一是帶動了中國北方的經濟,當時的南方是魚米之鄉,而北方是有些落後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耗資巨大,產生的影響卻是空前絕後的,以北京為中心,附近的經濟迅速發展,二是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北方和南方因為經濟發展的限製,在學識和文化上,也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遷都北京,迅速縮小了這種差距,大量的精英人才流向北方,帶動了北方文化的繁榮,三是促進了南北交流,令整個中國發展的步伐加快,這是我最為欣賞的作用,南北交流、融合,漸漸形成了南方為經濟中心,北方為政治中心的格局,相互交融,相互容納,直到現在,這種作用仍然在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