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原來是這樣(1 / 2)

在朝貢體係中,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首推朝鮮。

朝鮮和中國王朝維持關係的時間長達兩千多年,態度恭順,朝貢不絕。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也極深。這從如今的《大長今》等韓劇中還能看到蹤跡。為了抗日援朝,明朝曾兩次傾盡全力出兵朝鮮半島。朝鮮感激得很,明亡清興後,朝鮮仍舊奉行明朝年號幾十年,統治者們還暗中祭奠崇禎皇帝。

僅次於朝鮮,與中國關係密切,在朝貢體係中非常活躍的,就是不太為人所知的琉球。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攜帶對外通聘詔書前往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山北王攀安知先後受其詔,奉表稱臣。從此,中國與琉球開始了長達五百餘年的友好交往。中國稱讚琉球國[1]“其虔事天朝,為外藩之最”,對它“恪盡藩守”“恭順可嘉”的誇獎不絕於詔。我們可以以琉球為例子,觀察朝貢的基本內容。

朝貢體係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朝貢關係首先是一種政治關係。其他國家進入朝貢體係,必須接受中國的政治規則:第一,中國朝廷的冊封是琉球國王統治合法性的來源。每逢琉球王薨,新王在得到中國冊封前不能稱王,而稱世子。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琉球國世子就遣使入朝請求襲封。因為中國和琉球海途波折,來往需要不少時間,有幾位在位時間太短的琉球君主因為沒有得到中國的冊封,而終身都隻是“世子”。第二,琉球要使用中國年號,奉行中國正朔。中國象征性地向琉球頒發中國曆法,教諭皇帝年號。琉球對內統治,以及與朝鮮、日本及南海諸國頻繁交往時,都奉中國正朔,以中文為通商交流語言。第三,履行對中國皇帝的“臣子義務”。比如,遇中國皇帝生日、娶妻、誕子等,琉球國王都要上表慶祝問候。在重大政治問題、外交事務上,琉球更要唯中國馬首是瞻。

從順治六年(1649年)到光緒五年(1879年)的二百三十年間,琉球共向清朝派遣了在三百四十七個來華使團,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表示歸順。那麼,周邊國家為什麼自願、積極地加入朝貢體係呢?從政治方麵考慮,主要有兩種思路。各國進貢中國時多言:一些恃強淩弱的國家知道小國“乃聲教所被,輸貢之地,庶不敢欺淩”。顯然,各國請求中國的冊封,是把中國當作它們的政治保護傘;同時,其在穩定各國政局中也能起決定性的作用。簡單地說一為禦外,一為安內。

順治三年(1646年),琉球向剛剛入主中原的清朝稱藩。順治十一年(1654年),琉球上繳了明朝敕印,清廷遣使張學禮往封琉球國世子尚質為中山王。琉球正式轉為清朝藩屬。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造反。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遣遊擊陳應昌去琉球國招降,琉球對此加以拒絕,卻在第二年派遣正議大夫蔡國器探問大清朝廷安危。康熙帝大喜,賞賜有加。

其次,朝貢關係是一種朝貢往來。除了政治往來外,清朝最重視的就是接待琉球的進貢。清朝規定琉球兩年向中國進貢一次,進貢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人,進貢船隻三艘。琉球國常以耳目官、正議大夫充正副使。琉球貢品原本龐雜,有象牙、香料等本國不產之物。康熙年間定例為:硫黃一萬二千六百斤(福建省留用)、紅銅三千斤、白剛錫一千斤(後兩者押送進京,入內務府)。琉球使團入京,由福建官府遴選文武官員兩三名全程陪同往返。琉球正副使臣及隨員(二十人)一行由鼓樂導行。使團官員乘轎,從者乘馬乘車,投宿公館;沿途各省地方官均派官員負責其境內的迎接、護送及交接,一切費用由中方負責。其住宿之地,中國官兵晝夜守護。琉球來華朝貢,中方也派人去琉球冊封或者宣慰——有人因此認為朝貢關係不如“朝貢-冊封關係”更準確。中方使團在琉球也會展開一係列的活動。其中的禮節問題以及在朝貢幌子下的貿易往來,極其複雜,後麵有專門章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