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繁榮的傳統商業和對外貿易已經使東南各省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市場和商路。閩南商人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北賈燕,南賈吳,東賈粵,西賈巴蜀,或衝風突浪,爭利於海島絕夷之墟。而嶺南的澳門、廣州是公開的中外貿易區,周圍的河口、島嶼及零丁洋上,延及南澳和潮、汕一帶,走私貿易盛行。因為貿易的發展,從明朝中葉開始,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給自足的塘魚生產發展為商品性的塘魚生產,並逐步形成了“塘以養魚,堤以樹桑”的桑基魚塘模式。這種三角洲低窪地開放的集約方式的出現,是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促進了養蠶植桑的極大發展。
“絲綢之鄉”江南地區,在明朝末期手工業發展到相當的高度。這一方麵是貿易促進的成果,同時也為中轉貿易奠定了基礎。葡萄牙人甚至按照特殊需要在中國定製貨品,規定出絲綢的寬度、長度、花樣、重量,進行製作,以適應歐洲的市場需要。
福州在元朝時還是一座普通城市,實力、地位遠遠落後於同省的泉州。明清選它作為專門對琉球貿易的關口,福州迅速繁華起來。而泉州因為海禁,更因為沒有被選定為朝貢貿易的接待地點,地位最終被福州超越。可見,朝貢貿易參與了中國發展進程的塑造。
朝貢貿易的巨大利益是維係古代東亞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也分享到了貿易利潤,卻人為忽視了經濟因素對朝貢體係的重要作用,主要關注政治、思想內容。中國的史書極少記錄朝貢貿易內容,忽視了或者說不願意正視朝廷幌子下生機勃勃的貿易活動。因為對於中國朝廷來說,營造“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才是目的。
| 擴展思考:朝貢幕後 |
1.對於“朝貢體係”的爭論由來已久。大家達成的共識有:(1)中國在古代東亞的國際體係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承認與中國的“宗藩關係”並向中國納貢是與中國交往的前提。(2)朝貢是這一國際體係的重要內容,所以多數學者稱之為“朝貢體係”。(3)從現實角度說,朝貢體係是當時國際力量對比現實在政治上的反應。中國一家獨大,周邊國家向中國朝貢。(4)朝貢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農業社會的需要和現實緊密相連的。何芳川老師認為農業社會對穩定的需求深刻反映在了朝貢秩序上,農業文明是體係的基礎。(5)儒家學說貫穿了整個朝貢體係。(6)中國和朝貢國的關係不平等。你認可這些特點嗎?
2.貿易在朝貢體係中作用巨大。我國已故國際法學家王鐵崖教授認為“朝貢可以說是貿易的托詞,而朝貢關係實際上則成為一種貿易關係”。日本學者濱下武誌更是明確指出:“朝貢體製的根本點本來就是靠貿易關係在支撐。”你如何看待貿易對朝貢體係的作用?
[1]明清時期,一擔白生絲在廣州的價格是八十兩,到日本是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兩;各種絲線每擔一百四十兩白銀左右,到日本是三百七十到四百兩左右;綢緞是每匹一兩一錢到四錢,日本高達二兩五錢至三兩。所引數據見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55頁。
[2]數據轉引自張維華《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