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久了,體係病了(1 / 2)

古代東亞的朝貢體係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儒家思想根植於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自然為這一社會服務。從中國角度來說,要為中國的農業社會和發展提供安定的環境。這是農業生產對環境穩定性的自然追求使然。這種追求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對內的,反映在朝貢體係中就是注重道德因素的力量,強調體係內部的凝聚力,帶動各國在中央王朝的領導下,各盡藩守,和睦相伴。如孔子講“一統華夷”,“修文德服遠人”;孟子講“王道”,認為“仁者無敵”。它忽視對未知地域的探索,輕視與體係外存在的聯係;對體係內部,求穩的心理也要求內部秩序、規範等,故步自封,少有創新。

在自我設定的圈子裏陶醉久了,居於主導地位的中央王朝開始自大起來,慢慢滑入了對外部事物漠不關心,盲目愚昧的境地。

中國刻意強調朝貢體係的政治和道德色彩,掩蓋其他內容,比如,發達的貿易和其中的經濟實利。對琉球等許多藩屬來說,貿易是它們參與朝貢、活躍於東亞的重要內容,但是清朝政府對中琉貿易不加重視,留下的史料基本集中在政治與禮儀方麵。在中國統治階級心目中,中國物產豐富,完全可不借助與外人貿易。但因為中國物產為外國“所必需”,也為了對外國“一視無外”,所以允許朝貢背景下的貿易存在。這是一種“恩賜”,是懷柔遠人的方法。這就不難理解清政府為何要堅持各國按例按時來貢,拒絕計劃外的、頻繁的朝貢,一些事項還要專門說明藩屬不必派遣使節“謝恩”。清朝將朝貢更多地視作禮節。“禮”是嚴肅的,規範的,必須循例而行。中國特別關注政治關係,忽視經濟關係。

但是東亞各國外部經貿活動的蓬勃發展是不可抑製的。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各國(尤其是中國)的生產能力和商品經濟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的高度。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並且被東亞各國接受。你買我賣,互通有無,各國形成了一定的依賴性。如明朝和日本交惡,對日本實行禁止貿易政策。日本就千方百計地進口中國商品,除了加強從其他貿易夥伴手中間接獲得中國商品(如日本薩摩藩侵占琉球,控製琉球的中轉貿易)外,還高調吸引中國私人船隊來日貿易。與官方的朝貢貿易相對應,東亞的民間貿易千百年來一直存在(有學者稱之為“帆船貿易”)。商人冒險出海貿易,遠涉沙漠,甚至進行走私活動,屢禁不止。民間的貿易在補充官方貿易的同時,將東亞各國連接成一個經濟體。

當然了,作為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對這一幕視而不見。隻要藩屬國守規矩、定期來朝貢,中國官府就滿足了。對於掩蓋其下的經貿活動,中國官員不僅忽視,還刁難、謀取私利。比如,中國官員私下對藩屬國使團強買強賣商品,牟取暴利。又比如,清朝地方使團向琉球使團索賄。清朝初期,琉球使團抵閩,按慣例要向福建布政司衙門、閩海關衙門、糧驛道衙門奉送規禮銀,總數達四千兩之多。這筆巨資是琉球的一大負擔,害得中山世子尚質不得不向順治訴苦:“貢船入閩,隨帶土產銀兩,貿易絲絮布帛等物,前明晚季,地棍作奸,倚藉鄉官,設立都牙,評價各色,音語不通,低昂任意,常用絲綿,指為禁貨,效順屬國律以倭奴,胥吏播弄,留難萬端,以致銀貨空於白抽之手,官司縻係。”還比如中國對往來禮節的苛求,對使團規格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藩屬國朝貢的成本。琉球被薩摩攻破後,琉球國小地窮,為了迎接中國冊封使團,往往在幾年前就預先做財政準備。不夠的部分,則或向日本薩摩藩借錢,或在本國民間籌措、接受富戶的捐贈。日本通過借貸逐漸加強了對琉球的控製。

久而久之,朝貢體係中的政治和經貿內容越來越遠。

久而久之,中國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關起門來誌得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