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係統的分化(2 / 2)

有兩個派係是從直係軍閥中分裂出來的。一個是孫傳芳從直係王占元部分化出來,進占福建,之後並吞浙江,後擴展到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孫傳芳自稱“五省聯帥”,雖然名義上屬於直係,但並不真正聽命於直係首領曹錕、吳佩孚,儼然自成體係。另一個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馮玉祥原是曹錕部屬,遭受排擠,後來聯合直係內部不滿曹錕、吳佩孚者,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又聯合奉係大敗吳佩孚。西北軍勢力占據陝甘寧和河南、河北部分地區,而奉係大舉入關,勢力擴展到河北、山東,甚至蘇北、皖北。

另外,山西的晉係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係軍閥唐繼堯和桂係軍閥陸榮廷等割據一地,並不屬於北洋軍隊。四川更是軍閥混戰的“法外之地”,大大小小的軍閥難以確數,白天大家還在一起喝茶,晚上就刀兵相見。不過四川軍閥都信奉“肉爛在鍋裏,也不讓外人吃”,自己可以打得頭破血流,可一旦其他省份軍閥覬覦四川,他們就立刻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大軍閥集團內部,又分化出小軍閥。那些鎮守使、督軍、巡閱使、聯帥割據一地,有時是幾個縣甚至隻有一個縣。總之,當時中國有多少軍閥,壓根無法統計。

這些軍閥時而合作、時而兵戎相見。1926年、1927年的北伐戰爭是軍閥演變的分水嶺。廣東國民政府興兵北伐,西北軍的馮玉祥、晉係的閻錫山先後響應,先後殲滅孫傳芳派係、吳佩孚的直係。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其子張學良率領奉軍易幟,聽從命令。其他西南、西北小軍閥也聽命於國民政府。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消滅了軍閥割據,統一了中國。

但是,國民政府的統一,隻是把各派軍閥紛爭、不相上下的局麵,轉變為蔣介石一人獨大,其他軍閥尚存的局麵。當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還有馮玉祥的西北軍、李宗仁的桂係、閻錫山的晉係、張學良的奉係,此外還有劉湘、盛世才、馬步芳等小軍閥。他們被稱為“新軍閥”,以區別於之前的“舊軍閥”。

蔣介石花費了二十幾年剿滅異己,剪滅雜牌軍。其他派係勢力更加衰落,難以與中央軍抗衡。但直到國民政府覆滅,蔣介石也沒能消滅所有異己勢力。

不過,最初的北洋新軍卻走到末路。國民政府成立後,保留下來的北洋新軍主要是奉軍和西北軍。著名的有張學良、楊虎城、韓複榘等部。他們是蔣介石屠刀時刻對準的目標。在之後的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這些雜牌軍被蔣介石當作炮灰。解放戰爭中,有北洋新軍“基因”的國民黨雜牌部隊或起義、或投降、或被殲,最後的殘部在解放上海時被華東野戰軍殲滅。至此,軍閥混戰永遠告別了中國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