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昆蟲趣聞(1)(1 / 3)

昆蟲看上去很小,其實它們的數量比地球上的其他動物都多,是當之無愧的“昆蟲大軍”,昆蟲們在大自然中生存,定要學會攻擊和防守;它們身懷絕技,分布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有些小昆蟲還是天生的旅行家,不辭辛苦地去尋找食物和配偶,有的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利用殘忍的手段進行殺戮……

具有高超騙術的昆蟲

昆蟲禦敵手段之一就是“騙術”。昆蟲把各種騙術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有的狐假虎威,虛張聲勢;有的討好強者,尋求保護;有的則喬裝改扮,惟妙惟肖。

馬達加斯加蟑螂一遇險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敵手嚇一大跳,它便趁機溜之大吉。其實這聲音不過是它身體兩側小洞排出空氣的聲音。

有一種梟蝴蝶翅上有酷似貓頭鷹眼睛的大斑點,當它突然展翅露出翅下斑點時,可恐嚇和趕走捕食者。

食蚜蠅體形、顏色、飛行的姿態都很像蜜蜂,甚至受到驚擾時也擺出要螫人的樣子,嚇跑對手。其實這隻是恫嚇,它根本沒有螫人的能力。

蛺蝶科有一種枯葉蝶,盛產於我國四川省峨眉山。它的騙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這種蝶白天喜在較高的樹枝間飛行,中午溫度較高時喜飛臨水邊飲水,這不出有之。

一旦它停落在樹枝上,你會發覺它一下子從視野中消失了,你所看到的隻是一片片的樹葉。那麼枯葉蝶哪裏去了呢?它的名字告訴你,它已“變成”一片枯葉了。枯葉蝶豎起翅膀,把身體隱於中間,翅膀背麵的形狀和色斑酷似一片枯黃的葉子:中間的翅脈粗大,貫穿前後翅,形成枯葉的主脈;左翅下那條長長的尾貼近枝頭形成葉柄;翅上裝飾性的幾個小白點,仿佛是葉上的點點病斑。就算是枝幹搖曳不停,它也不飛走,甚至還會裝成枯葉般飄然落地,一動不動地躲在落葉中,其形態、體色與環境融為一體,不愧是自然界的傑作。

竹節蟲,是昆蟲中的巨人,同樣倚仗騙術躲過不知多少雙敏銳而饑餓的眼睛。它成蟲的體長可達8~12厘米,無翅不善飛,這是一大缺憾,但它巧妙地彌補了這點。竹節蟲身體修長,前胸短,中、後胸長,觸角和前足疊在一起伸向前方,整個身體就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樹枝。當它發現周圍的危險後,無需找隱蔽所,因為隻要它在枝條間一動不動就已極難被發現了,何況它還能變換身體的顏色來更好地偽裝自己。在萬分危險的情況下,更可拿出“假死”絕技,從枝條間跌落下來後,僵直不動,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樹枝,這往往能救它一命。

毛毛蟲如何召喚螞蟻

在毛毛蟲中,灰蝶科和蜆蝶科的幼蟲是十分獨特的,它們周圍往往聚集著許多螞蟻,起義務警衛員的作用,能夠保護毛毛蟲免遭天敵的傷害,因此,可以避開許多可怕的厄運,存活率比起其他蟲來,相對要高得多。作為回報,毛毛蟲能分泌出一種含有糖分的汁液,充當螞蟻的點心,以博得護衛者的喜歡。這裏有人一定會問:這種互惠互利關係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其他蟲種又為什麼不會效仿?現在我們就來談談其中的奧妙。

一位細心的昆蟲學家,設計了一套精巧的傳聲器,對此進行測試。他將傳聲器放在葉片表麵,讓一隻幼蟲不斷爬動,這時學者探測到一種簡單而重複的振動脈衝。從分析中得知,這種響聲並不是毛毛蟲走動的“腳步聲”,而是由毛毛蟲身體上兩種細小乳頭狀結構,即“起振乳突”輕輕敲擊物體表麵而發出來的,正由於這些附屬器官連續敲擊的韻律,才招來了一批又一批螞蟻。

接著學者又動了一點小手腳,將毛毛蟲的乳突切去,看看會引起怎樣的結果。不出所料,手術後的毛毛蟲果然再也不能招引螞蟻了,可見乳突確實和聯絡功能有關。

順便說一句,昆蟲學家早已知道,蟻類相互之間能通過“振動信息”進行通信。現在這種毛毛蟲發出的振動波和螞蟻類的“振動信息”十分相似,所以,它能召喚螞蟻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值得驚訝的是,毛毛蟲和螞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分類地位差別很遠,它們的發音結果怎麼會如此相似呢?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一些電影、電視劇中有對2蟀的好鳴善鬥的惟妙惟肖的演繹片斷。其實,在唐代就有人把蟋蟀捉來,關養在籠子裏麵,當睡覺的時候,把它放在枕頭旁邊,聆聽它清脆悅耳的低唱。而到了宋朝,就開始盛行鬥蟋蟀。蟋蟀成了經常出沒於宮廷、民間的一種“玩品”。然而,若問蟋蟀有幾種叫聲,恐怕大多數人隻能回答出“蛐蛐”二字,若再追問蟋蟀鳴叫的含義,恐怕知者更少。

動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蟋蟀是沒有聲帶的。但是在它們的腹背上麵,接近直翅的基部有一對發音器,形狀是半圓形的。目卩是一塊堅韌並且半透明的油黑色薄膜。當蟋蟀震動翅膀的時候,把體內鼓足的氣流從發音器迅速地流出,那麼發音器的薄膜震動,再加上兩翅的舉起和放下,翅膀與腹麵的接觸處不斷地發出廣狹不同的變化因而引起共鳴,蟋蟀便發出了不斷變化的音符。它們的鳴叫種類與其生命活動的各個階段有密切的關係,如“蛐蛐”“蝴蚰蛐”“鈴鈴鈴鈴”“的鈴的鈴的鈴”等鳴叫有可能表示它們求偶、生殖、格鬥、占巢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