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為什麼這些雜交品種會具有如此之強的禦寒能力呢?換句話說,導致其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動物學家們依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蟈蟈兒的戀歌
說來有趣,有些昆蟲的“耳朵”不是生長在頭的前方,而是長在身體的後部,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有點不倫不類。
譬如蟈蟈兒、蟋蟀和蚱A的耳朵就是位於後爪上的,粗看起來,猶如一條細縫,直通一個囊袋,囊袋的底部是一層繃得很緊的薄膜,宛如鼓膜一般。在這層薄膜後麵,有一充滿空氣的腔室,聲波在這兒引起空氣振動,薄膜的這種振動剌激著分布在周圍的感覺細胞,於是就產生了聽覺。
蟈蟈兒不但是歌唱的好手,也是一流音樂欣賞家。當雄蟈蟈兒用它鋸齒狀的爪子當“琴弓”,在鋒利的翅膀邊緣上拉起“小提琴”時,那優美的樂調,能夠深深地打動異性朋友的心,作為回報,雌蟈蟈兒也會隨即奏起自己的情曲來。如果兩支情曲合拍的話(即意味著屬於同一種族),那麼雄蟈蟈兒就會騷動起來,向著情歌所在的方向跳躍而去。
但這時雄蟈蟈兒還不能確定對方究竟是雌性還是雄性,為了探明情況,它會在自己的歌聲中摻人若幹“戰爭叫囂”。如果對方也用同樣的聲調回答,事情就變得明朗化了,即證明對方一定是隻雄蟈蟈兒。如果沒有戰歌回敬,則意味著交上了好運,於是互相接近,一對有情人終將結為連理。不過話說回來,為了保證能單獨接近雌性朋友,它仍然要發出短暫的戰爭呼叫來排斥可能插進來的情敵。這些事實,不但說明蟈蟈兒找對象時十分謹慎、認真,也證明聲音和聽覺係統在它們獲取信息時所處的重要位置。
當然,像蟈蟈兒這樣的例子,在昆蟲界並不太多。事實上大部分昆蟲,不僅是個啞巴,沒有發聲係統,而且還是聾子,根本聽不到自然界的美妙樂曲,它們當然得用其他手段來找對象了。
螢火蟲發光之誠
初夏,閃爍的黃綠色熒光是螢火蟲互相交流的工具,而在一些特殊條件下,螢火蟲會發出橙色或紅色的光。螢火蟲發光的原因很多。它們體內能產生防禦性類固醇,發出的光脈衝會讓食蟲動物覺得它們不好吃。許多成年螢火蟲以同類特有的模式閃光,從而能夠區別異性成員。
不同種類的螢火蟲,閃光的節律變化並不完全一樣。美國有一種螢火蟲,雄蟲先有節律地發出閃光來,雌蟲見到這種光信號後,就準確地閃光2秒鍾,雄蟲看到同種的光信號,就靠近它成為情侶。人們曾實驗,在雄蟲發光結束時,用人工發出2秒鍾的閃光,雄蟲也會被引誘過來。另有一種螢火蟲,雌蟲能以準確時間間隔,發出“亮一滅,亮一滅”的信號來,雄蟲收到後用燈語表達“悄悄話”,立刻發出“亮一滅,亮一滅”的燈語作為回答。
通常雄、雌螢火蟲都會發光,而雌蟲的光度稍微弱一些。發光器的位置通腹部第六節或第七節的腹麵,發光原理是發光器內所含的發光質和氣管內的氧氣結合而產生的“冷光”,通常一明一暗的發光程度是和呼吸節奏有關聯的,而不同種類螢火蟲的雌、雄蟲每次所發出的閃光次數和明暗的間隔又都不一樣,這樣就可以在黑夜中辨別彼此的身份了。多數種類螢火蟲的雄蟲有翅,而雌蟲無翅,所以在夜空中一邊飛一邊發出求偶閃光信號的大多是雄蟲,雌蟲則停在枝葉上發出比較微弱的閃光信號,當雄蟲察覺到同種類雌蟲所發出的閃光信號便會朝它飛去。
螢火蟲的生活史也頗為有趣,除了成蟲外,它們的卵、幼蟲和蛹竟然也能發出熒光,真是亮晶晶地度過一生。幼蟲具有一對鐮刀狀的大顎,以河螺、蚯蝴、蝸牛等為食。獵食時以大顎剌人獵物體內,注射毒液使獵物麻痹,並注人消化液,將獵物組織消化成液狀後吸取汁液。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螢火蟲種類有2000多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屎殼郎滾糞球的秘密
屎殼郎,這種小甲蟲名字本身似乎就散發著臭氣。“屎殼郎打噴嚏一滿嘴噴糞”“屎殼郎戴花一臭美”,這一類俏皮話更使屎殼郎臭名遠揚。
屎殼郎,學名叫蜣螂,亦稱蛄蜣,是一種鞘翅昆蟲。這種昆蟲有角質的肥厚前翅,無明顯翅脈,因而稱為“鞘翅”。因它體軀比,有光,為“甲蟲”。鞘翅是昆蟲綱目中最大的目之一,種類約占總蟲數的40%。蜣螂就是鞘翅昆蟲中的一種。它的蟲體是暗黑色,觸角赤褐,末端膨大。
屎殼郎是有“專長”的,隻用它來打趣取笑是有點不公道了。
每年夏、秋季節,當你漫步山間小徑或草原曠野時,常會看到一對對黑色的小甲蟲,在用力滾動著一塊乒乓球大小的垃圾,漫無邊際地行進著,這就是人們經常作為趣談的“屎殼郎推糞球”。屎殼郎在昆蟲中推糞球的本能最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