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光緒十一年(1 / 1)

400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

湘軍名將王錱的兒子王詩正率領的五營湘軍,從廈門渡海,在台灣中部登陸。

邵陽人楊金龍率部駐防嘉義縣和彰化等地,升任福山鎮總兵。

左宗棠又和曾國荃聯合上奏,建議由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各抽

兵輪五艘,在上海集結,通知楊嶽斌率所部湘軍十二營從武昌乘江

輪而下,然後乘兵輪先抵廈門,準備與法國海軍大戰。這項建議獲得

清廷批準,

但李鴻章未派兵輪南下,理由是朝鮮發生了事端。

左宗棠改派湘軍將領吳安康率領幾艘南洋兵輪南下,開到浙江

石浦洋麵,遭到九艘法國軍艦的截擊,被擊沉兩艘,其餘三艘駛入港內,法國軍艦則被圍困在港外。這一次南洋兵輪南下,雖然沒有達到增援台灣的目的,但吸引了法國軍艦北上,減輕了台灣駐軍的壓力。

楊嶽斌統率的十二營湘軍,從漢口乘船到達上海。由於沒有兵輪運兵,隻得改用商船運輸,前往福建,分批順利渡過海峽。

在左宗棠的精心部署下,各路援軍紛紛到達福建,相繼渡過海峽,台灣地區大軍雲集,士氣大振。法軍多次進攻台北烏嘴峰和月眉山,都被打敗。王詩正部在月眉山血戰中給法軍以重創。湖南人陳鳴誌到台灣招募的楚軍和當地人組成一個營,參加了月眉山血戰。

法國遠東艦隊在孤拔統率下,於2月份對鎮海發起了進攻。歐陽利見揮軍奮擊,率領敢死隊襲擊法國軍艦,將孤拔擊傷。

法軍進攻福建和台灣的目的在於牽製中越邊境的清軍,想不到目的沒有達到,反倒損失了兵將和戰船,進攻的重點重新回到中越邊界。

法國政府調集八千名士兵來到越南。法軍統帥波裏也率領第一旅和第二旅一萬多人在船頭集結,從船頭和陸岸開進堅老,全力進攻清軍在竹山的陣地,同時用一部分兵力佯攻東路王德榜的湘軍。

清軍相繼撤退,諒山危急。清軍統帥驚慌失措,調度失方,號令一日數變,使王德榜等人的部隊無所適從,兵力過度疲勞。

法軍於2月中旬占領委坡,進攻戰略要地諒山,潘鼎新不戰而退,逃入關內。前線各軍見主帥逃走了,紛紛撤退。

波裏也在取得東線作戰的勝利後,接著攻占了文淵。清軍潰不成軍。法軍偵察兵深入鎮南關內十多裏,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中國南大門洞開,廣西全省大震。

2月20日,卞寶第奉旨知會代理湖南巡撫龐際雲,調撥六營湘軍,選拔得力將帥統率,即日趕赴廣西關外助戰。

由於法軍急攻鎮南關,清廷於2月27日再次命令卞寶第急催龐際雲以六營兵力火速開赴龍州鎮南關,交給潘鼎新調遣。

不久,法軍侵占鎮南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和諒山,打算伺機再犯。

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率部向鎮南關進發。他的部隊進攻憑祥,召集逃散的軍士,他被將領們公推為前敵總指揮,湘軍、淮軍、桂軍和粵軍都由他調度。鎮南關前線的清軍穩住了陣腳。

接著,清軍在山圍社附近炸死並殺傷了大量法軍,取得臨洮大捷,乘勝收複緬旺、廣威和不拔等府縣。

清軍以丁槐部為主力,在越南義軍配合下,分兵渡河,聯合攻占寧平、南定和興安,使山西與河內不攻自破,西線形勢十分喜人。

隨後,馮子材在鎮南關前十公裏的前隘布防,決心與法軍打一場硬仗。他命令部隊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裏、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

清軍集中九十多營兵力共四萬多人,在鎮南關至龍州地區防禦,引誘法軍沿鎮南關和憑祥向龍州進攻。

王德榜的十營湘軍駐守側翼的油隘。馮子材集中兵力防守法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形成多梯隊大縱深的防禦體係。

彭玉麟從廣東派出兵力,協助防守廣西的欽州和靈山陣地。

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再次撲向鎮南關。

3月24日,法軍越牆進犯,馮子材率部衝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

同一天,清廷將潘鼎新和王德榜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