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出動六萬大軍,以九倍於日軍的兵力,要從日軍手中奪回海城。劉坤一用六比一的簡單算術得出了勝算的把握。
但是,他過低地估計了對手。
日本關東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武器先進,是清軍不能與之相比的。而且,日軍對關東地理情況的熟悉,遠勝過中國本土的軍隊,各個軍種之間的配合,遠遠超出了曾國藩“敗則相救”的軍事理論。
宋慶丟失了太平山,與徐邦道和馬玉昆商議何去何從。徐邦道主張全力收複海城,因為事關奉天南門。
宋慶說:“海城的日軍有一萬五千人,武器裝備精良,咱們這點殘兵敗將,人數雖多,但有八千人是新招募的,隻怕是一觸即潰啊。”
經過平原上幾次戰鬥的較量,宋慶對日軍多了幾分警惕,不再掉以輕心了。
話猶未了,旌旗招展,戰馬嘶鳴,一支兵馬趕到,旗上大書一個“李”字。
四川人徐邦道畢竟是湘軍宿將,對湘軍滿懷信心,高興地說:“好了!湘軍李光久到了,咱們心裏有底了!”
李光久和魏光燾是奉劉坤一的命令來接任宋慶職務的。他是湘軍名將李續賓的後代,威望非同一般。徐邦道介紹了前方情況,李光久不假思索地說:“海城是奉天的咽喉要道,徐將軍有意力圖收複,我當然願意率領老湘營將士策應。”
徐邦道望著李光久的身後,怔了一下,說:“這就是威震華夏的老湘營?”
李光久自豪地說:“正是左大人一手拉扯大的老湘營精華。”
徐邦道口裏頭稱讚,心裏頭卻掠過一絲陰影。他和日軍交過手,知道日軍裝備精良。他眼前的這支部隊,武器裝備遠不及淮軍,要打敗一萬五千名日軍,能成嗎?
宋慶說:“你們馬上去救海城,我組織人馬隨後就到。”
2月21日,清軍第四次反攻海城。
海城的日軍開始以為李光久部也跟淮軍和盛軍差不多,不把它放在眼裏。一陣大炮猛轟之後,日軍派一個聯隊找湘軍決戰。李光久令部隊裝上野炮,對準出城的日軍一陣猛轟,然後一個騎兵營迎著硝煙衝上去,揮刀猛劈。
連日來,日軍見到的都是潰退的淮軍,今天殺出這麼一支勇猛的部隊,令指揮官大吃一驚。湘軍騎兵一度接近了城門,日軍設在城頭的二十門大炮齊轟,才阻止住湘軍的攻勢。出城的日軍急忙退回城內,第一次交鋒打了個平手。
日軍大佐問漢奸:“這是什麼部隊?”
漢奸告訴他:這是左宗棠的湘軍。
日軍大佐神情嚴肅,對手下說:“向我們挑戰的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他們曾經與俄國人和法國人抗衡。我們要堅守城牆,用炮彈來對付他們的強攻。沒有我的命令,不許再出城作戰!”
海城曾是清軍的一個糧草軍械轉運站,占領了海城的日軍不愁沒有彈藥軍械。他們每天堅守城門不出,隻用大炮對湘軍營寨瘋狂炮擊,湘軍死亡慘重。
七十一歲的湘軍宿將歐陽利見在家養病,也奉調出征抗日,帶病北行,在軍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