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1 / 3)

想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複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一個人如果整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最終,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替他做肖像畫、做雕塑,當神一樣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有兩位太太也曾去造訪。我們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鬱、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樂觀”地躺在沙發上溘然長逝。

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克爾愷郭爾、瓦格納、托馬斯·曼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大。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先驅,在回憶購買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時,這樣寫道:

一個不知名的幽靈,悄然對我說:趕快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即把我的寶貝翻開。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他花了十四天的工夫,幾乎是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那本書中。他又說:

我像熱愛叔本華的所有讀者一樣,剛讀第一頁,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全書讀完。而且,我感覺到,我是很熱心地、專注地傾聽他吐出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

叔本華的哲學為何有如此深遠的影響?有如此魅力?當然,首先得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誌哲學”,此外,他超群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華萊士在《叔本華的一生》中這樣寫道:

當讀者翻開《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的瞬間,最先獲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獨特的語言。這裏麵沒有像謎團一般的康德式術語,沒有黑格爾詭異的辯證法,沒有斯賓諾莎的幾何學:一切都既清楚而又有次序,全部美妙地集中於對主要概念——意誌世界、鬥爭、痛苦——的論述上。

何等直率坦誠!何等生動有力!何等堅強剛直!他的前輩們,曾以種種理論對那不可見的意誌提出抽象的解釋,然而這些理論很少能清楚明白地揭示世界的真相,而叔本華,作為一個商人的兒子,在敘述、舉例和推論方麵都很詳明,甚至還富有幽默感。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誕生於波蘭格但斯克,他父親名叫海因裏希·弗羅裏斯,母親名叫約翰娜·亨利德。兩人在1785年結婚,當時海因裏希38歲,約翰娜19歲。

叔本華的先祖原是荷蘭人,在他的曾祖父時代才移居格但斯克。他們一家,素來就是有錢有勢的地方望族,俄皇彼得大帝和皇後凱瑟琳到格但斯克遊覽的時候,他的家就作為俄國皇室的專用招待所。家業傳到他祖父手中,他祖父把事業擴展,又置了許多產業,家庭聲勢更加浩大。

他的父親個性剛愎而且暴躁,但天資甚高,長袖善舞具有商業頭腦,並且,早年曾旅居英、法多年,英、法文學知識相當豐富,對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尤為偏愛。他在政治上主張自由民主的共和政體,愛好自由,尊崇獨立。他很欣賞英國的政治和家庭製度,因此家庭布置及家具等都是仿照英國的風格。叔本華之所以對英國獨具好感,大概就是因為他在幼年時期耳濡目染,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叔本華一生對自己的祖國——德國,有輕蔑的偏見,他比較尊重外國的思想家,他每天都讀《泰晤士報》,但從來不看德國報紙,假如後來不是因為德國報紙登載關於他的新聞,他也許永遠不會過目。此外,海因裏希還抱有世界主義的理想,他企圖把叔本華教育成“世界公民”,之所以為叔本華取名“阿瑟”,就是因為此名可適用於歐洲各國。

據說,叔本華的父親,相貌長得可令人不敢恭維。他身體矮胖,廣闊的臉上嵌著一雙突出的眼睛,鼻子粗短朝天,嘴巴又寬又大,並且,從小耳朵就不太靈光。

叔本華的母親約翰娜,舊姓叫特羅誌內爾,她的父親是格但斯克市議員。她,聰明美麗,富有文學才華,曾出版不少小說和遊記,是當時很有名氣的女作家,外語也說得很流利。她和丈夫,性情本來就不甚相合,所以,經常借娛樂活動來減少摩擦,旅行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小時候不時隨著父母出遊。

叔本華說:“性格(或意誌)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這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現身說法。如果這句話可以成立的話,叔本華在先天上已經播下“怪僻”和“天才”的種子。1793年,格但斯克被普魯士占領,失去了自由,並改稱為但澤。此事對一向以“自由、獨立、共和”為理想的海因裏希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叔本華一家舉家遷往漢堡,因為漢堡是自由市。

1797年,叔本華當時九歲,隨父母遊曆,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勒阿弗爾滯留一段時間,海因裏希為了使孩子徹底學會法語,把他托付到一位商業朋友古列佛埃爾家中,然後夫婦偕同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地總共住了兩年,和古列佛埃爾的孩子安狄姆同受私塾教育,這一時期,是叔本華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歡樂時光。

1799年,叔本華返回漢堡,進了學校,但他的教育完全是為了適合將來從事商業的需要,是他父親的刻意安排,他父親一心想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他在法國受教兩年,法語異常嫻熟,對自己祖國的語言反倒幾乎完全忘卻,因此,在家裏又同時勤修德語。

他的父親是商界名人,母親和當時文藝界人士大半都有往來,很多名人雅士經常到他家做客。也許是在這種兩相比較之下,他開始厭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市儈味,心裏從此埋下學術的種子。

不知為什麼,叔本華在這種十四五歲的小小年紀,學校的老師居然也發現他有哲學的天賦。從這事看來,我們不難了解,叔本華除了驚人的才華外,個性上也必有某些特殊的地方,諸如孤獨、緘默、沉思之類。說他是天生的“哲學坯子”,亦無不當。

叔本華曾向父親要求轉入普通中學,一開口就遭到嚴詞拒絕,後來,他父親也漸漸察覺叔本華的請求並不是小孩子一時天真的瞎想,他父親開始意識到事態嚴重了。不過他父親並不是那麼冥頑不靈,也不是存心要扼殺獨子的興趣,隻是文人命蹇的觀念讓他始終不願意輕易放棄原有的計劃。商海的經驗閱曆讓他很懂得人的心理,他知道此時此刻采取高壓手段,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於是他絞盡腦汁想出了兩個方案,讓叔本華任擇其一。一是順其本意走學術研究之途,進入高等學校就讀;二是加入他們夫婦出遊旅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