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以其所不足愛者,養其所甚愛者。

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處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孫臏有言曰:\"以君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此兵說也,非馬說也。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棄之矣。中之不足以與吾上,下之不足以與吾中,吾不既再勝矣乎?得之多於棄也,吾斯従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獨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嗚呼!不従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之憂在項籍耳,雖然,親以其兵而與之角者蓋無幾也。隋何取九江,韓信取魏、取代、取趙、取齊,然後高帝起而取項籍。夫不汲汲於其憂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蓋所以孤項氏也。秦之憂在六國,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非其憂在蜀也。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國、取一陣,皆如是也。

範蠡曰:\"凡陣之道,設右以為牝,益左以為牡〈設右以為牝〉。\"春秋時楚伐隋,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蓋一陣之間,必有牡牝左右,要當以吾強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興兵,習觀行陣形勢,每戰,視敵強其左,吾亦強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強,強常遇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過數十百步,吾擊敵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勝。\"後之庸將,既不能處其強弱以敗,而又曰:吾兵有老弱雜其間,非舉軍精銳,以故不能勝。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無。無之,是無以耗敵之強兵,而全吾之銳鋒,敗可俟矣。

故智者輕棄吾弱,而使敵輕用其強。忘其小喪而誌於大得,夫固要其終而已矣。

【原典】

知有所甚愛,知有所不足愛,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以其所不足愛者,養其所甚愛者。

[注譯]

一個人,隻有知道有些東西值得珍惜,有些東西不值得珍惜之後,才可以帶領軍隊去打仗。所以,凡是善於指揮的將領,總是犧牲自己不值得珍惜的東西,來蓄養、保存那些值得珍惜的東西。

【原典】

士之不能皆銳,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處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孫臏有言曰:\"以君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此兵說也,非馬說也。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棄之矣。中之不足以與吾上,下之不足以與吾中,吾不既再勝矣乎?得之多於棄也,吾斯従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獨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注譯]

一支軍隊之中不可能所有的士兵都驍勇善戰,不可能所有的馬匹都是寶馬良駒,不可能所有的兵刃都堅固鋒利,事情就是這樣,這隻取決於使用它們的人。士兵被分為三個等級:上層、中層和下層。這樣說來,用兵也有三種不同的策略。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曾經說過:\"用你的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賽,用你的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賽,再用你的中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賽。\"這是關於用兵作戰的說法,並不僅僅是指賽馬。

我們早就知道自己的下等無法比過對方的上等,做出這樣的安排,我是故意放棄了這次機會。但是對方的中等比不過我們的上等,對方的下等也比不過我們的中等,這樣我們不就可以贏下兩局嗎?

從總體上來看,贏的次數要比輸的次數多,所以我們應該采用這種玩法。如果對方的上等馬得不到中等馬和下等馬的援助,那麼就算上等馬取勝一次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方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所以我說:士兵有上、中、下三個等級,所以用兵之道也應該有三種不同的策略。這三種不同策略就是利用放棄一場勝利來實現三次交鋒總體的勝利目標。

【原典】

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嗚呼!不従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之憂在項籍耳,雖然,親以其兵而與之角者蓋無幾也。隋何取九江,韓信取魏、取代、取趙、取齊,然後高帝起而取項籍。夫不汲汲於其憂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蓋所以孤項氏也。秦之憂在六國,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非其憂在蜀也。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國、取一陣,皆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