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戰,必審知其將之賢愚。與賢將戰,則持之,與愚將戰,則乘之。持之則容有所伺而為之謀,乘之則一舉而奪其氣。雖然,非愚將勿乘。乘之不動,其禍在我。分兵而迭進,所以持之也,並力而一戰,所以乘之也。

古之善軍者,以刑使人,以賞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義附者焉。不以戰,不以掠,而以備急難,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韓之戰,秦之鬥士倍於晉,而出穆公於淖者,赦食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眾而易叛,莫難於用眾,莫危於用寡。治眾者法欲繁,繁則士難以動。治寡者法欲簡,簡則士易以察。不然,則士不任戰矣。惟眾而繁,雖勞不害為強。

以眾入險阻,必分軍而疏行。夫險阻必有伏,伏必有約,軍分則伏不知所擊,而其約攜矣。險阻懼蹙,疏行以紓士氣。

兵莫危於攻,莫難於守,客主之勢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實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賢將能以寡為眾,以小為大。當敵之衝,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進,雖告之曰此無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襲,潛兵以備,彼不我測,謂我有餘,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時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擊,其眾可走,夫何患城小。

背城而戰,陣欲方、欲踞、欲密、欲緩。夫方而踞,密而緩,則士心固,固則不懾。背城而戰,欲其不懾。麵城而戰,陣欲直、欲銳、欲疏、欲速。夫直而銳,疏而速,則士心危,危則致死。麵城而戰,欲其致死。

夫能靜而自觀者,可以用人矣。吾何為則怒,吾何為則喜,吾何為則勇,吾何為則怯?夫人豈異於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觀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途之人皆可以將。

平居與人言,一語不循故,猶且咢而忌。敵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視敵有無故之形,必謹察之勿動。疑形二:可疑於心,則疑而為之謀,心固得其實也;可疑於目,勿疑,彼敵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謀應,目疑以靜應。彼誠欲有所為耶,不使吾得之目矣。

【原典】

將戰,必審知其將之賢愚。與賢將戰,則持之,與愚將戰,則乘之。持之則容有所伺而為之謀,乘之則一舉而奪其氣。雖然,非愚將勿乘。乘之不動,其禍在我。分兵而迭進,所以持之也,並力而一戰,所以乘之也。

[注譯]

優秀的將領在開戰之前,一定要事先確定敵方的將軍是才能出眾,還是愚蠢平庸。如果與一個能力超群的敵人作戰,要善於與他相持,穩住他;與一個平庸愚蠢的敵人作戰,要善於尋找合適機會,乘勢壓服他。

善於和敵人相持不決,就可以尋找合適機會發現敵人將領的錯誤,然後運用智慧打敗他。善於乘勢壓服敵人,就可以尋找機會一舉打消敵人的士氣。

雖然尋找合適機會再采取行動存在很多好處,但是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去攻擊一個不平庸的人,否則是不能壓倒敵人的,因為如果乘著時機攻擊卻沒有成功,那麼我們的軍隊就會遭受災難。把兵力分成若幹部分輪流進攻,這就是與敵人相持的方法;集中所有兵力打一場殲滅性的戰爭,是抓住合適機會壓服敵人所運用的方法。

【原典】

古之善軍者,以刑使人,以賞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義附者焉。不以戰,不以掠,而以備急難,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韓之戰,秦之鬥士倍於晉,而出穆公於淖者,赦食馬者也。

[注譯]

古代那些善於治軍的人,雖然會用刑法、獎賞、激勵等方法使將士效命,但是必須灌注正義的原則,不是用他們去發動戰爭,也不是用他們去掠奪,而是用他們來應付國家的危機。所有,越王勾踐依靠六千名勇士打敗了強大的吳國。

在韓原之戰中,秦國的兵力是晉國的數倍。但是,將秦穆公從泥沼裏解救出來的,正是當年被他赦免吃他馬的那些老百姓。

【原典】

兵或寡而易危,或眾而易叛,莫難於用眾,莫危於用寡。治眾者法欲繁,繁則士難以動。治寡者法欲簡,簡則士易以察。不然,則士不任戰矣。惟眾而繁,雖勞不害為強。

[注譯]

士兵數量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險;士兵數量太多就容易發生叛亂;指揮一支數量很多的部隊是很困難的,指揮一支數量很少的部隊又是非常危險的。因此,要治理一直數量眾多的部隊,就必須要細化規章,用來約束士兵,這樣士兵就很難隨便行動了。在治理數量很少的部隊時,規則和約束要簡明扼要,使士兵容易理解。否則,士兵們將無法承擔正確的戰鬥任務。一支龐大而規範的軍隊,即使日常任務繁重,也是一支強大的軍隊。

【原典】

以眾入險阻,必分軍而疏行。夫險阻必有伏,伏必有約,軍分則伏不知所擊,而其約攜矣。險阻懼蹙,疏行以紓士氣。

[注譯]

率領人數眾多的部隊進入危險狹隘的地方,必須要讓部隊分頭行動,緩慢前進。因為在危險狹隘的地方必定會有敵人的埋伏,而伏兵一定事先協議好向我們發動進攻的聯係方式。當我軍分兵前進的手,敵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應該攻擊我軍的哪一部分,敵人事先安排的行動計劃就會瓦解。在危險狹隘的環境中行軍,士兵容易產生恐懼和急促的心裏;這種時候將領應該讓軍隊緩慢前進,這樣就可以舒張士兵的士氣,消除他們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