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嚐敵,而又以敵自嚐,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強與吾校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原典】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注譯]

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我們首先應該培養自己的思想和意誌。要做到即使泰山在麵前崩倒也麵不改色;即使駝鹿在身邊奔跑眼睛也不眨一下。隻有達到這種境界,我們才能真正權衡利弊,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應付敵人,贏得勝利。

【原典】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注譯]

凡是用兵大戰,都必須崇尚正義。不符合正義的事情,即使對自己有利也不可以去做。我們不能隻考慮這一次行動存在哪些利益,還要考慮在未來是否會出現長期被動和不可逆轉的後果。隻有正義才能夠激勵士兵,士兵出於正義而奮發,就可以百戰百勝。

【原典】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注譯]

用兵作戰的原則是: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必須要擴大生產,增加士兵的資產;備戰的時候,需要為戰爭準備人員和物資;進行戰爭的時候,需要提高士兵的士氣;取得勝利的時候,需要培養士兵的心誌。

在沒有戰爭的時候,要對邊境時刻保持警惕,加強巡邏,密切監視敵人的動向,使境內百姓可以安心地耕種土地,這樣才能發展生產,增加財富。

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就要增加對士兵的供給,豐富給養,並且讓士兵們得到足夠的休息,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體力。在進行戰爭的時候,要迅速取得小的勝利,有小的挫折時要鼓勵士兵,這樣才能鼓舞士氣。當士兵贏得勝利的時候,不要讓他們的欲望完全實現,這樣他們才能培養出不知疲倦的戰鬥精神。

因此,當將領做到了上述的這些,他的士兵就會對敵人保持著憤怒,胸中懷著想要實現的願望,不會完全消失;憤怒沒有完全消失,就會有取之不盡的勇氣;如果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總會有對名利的欲望,所以即使統一天下結,士兵們也不會厭惡戰爭。

這就是為什麼黃帝能夠作戰七十次,仍然所向披靡的原因。如果我們不注意培養士兵的鬥誌,或許可以贏得一次戰鬥,但是不可能贏得以後的戰鬥。

【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