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注譯]

身為將領,應該是聰明睿智而且具有威嚴,士兵則應該是愚鈍老實。將領聰明睿智則不可揣測,具有威嚴則不能冒犯。因此,士兵們就會將自己的命運托付給將領,聽從命令,這樣怎麼會不愚鈍呢?隻有使士兵變得愚鈍老實,才能和將領一起拚死作戰。

【原典】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穴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嚐敵,而又以敵自嚐,故去就可以決。

[注譯]

在進行軍事行動之前,首先應該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後才能讓軍隊在危險的環境中行動。

三國時期魏國的鎮西將軍鄧艾命令自己的士兵們用繩子把他們吊到山下,然後偷偷溜過險峻的高山,進入蜀地中部。如果不是蜀漢的統治者劉禪昏庸無能,鄧艾即使有百萬大軍,也能夠很容易打敗並且俘虜。鄧艾之所以敢冒這樣的險,是因為他事先了解了劉禪和蜀軍的將領。

因此,古代的英明將領,善於用軍隊來試探敵人的實力,也善於用敵人來檢驗自己的軍隊的實力。所以不管有沒有戰爭,都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原典】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注譯]

凡是一個將領,了解上述原則後才可以發動軍隊,了解雙方形勢後才可以交戰,懂得節製之後才能夠指揮戰爭。

明白作戰原則,就不會因為行動違背正義而理屈詞窮;了解雙方形勢,就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感到氣餒;懂得節製,才不會因為莽撞而陷入困境。

不貪圖蠅頭小利,也不逃避小禍。小利小禍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擁有了這樣的胸懷,再能夠有應對大禍的精神。隻有善於培養自己的才能,懂得愛惜自己的名聲的人,才能無敵於天下。

所以,一個通情達理、寬宏大量的將軍,可以對付一百個不明事理、隻會蠻幹的將軍。一個懂得安處而不冒險的將軍,可以戰勝一百個急躁好戰的將軍。

【原典】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注譯]

每一支軍隊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敵我雙方都是如此。也許有人會問:我方的長處,我將它展示出來並加以運用,但是敵人不會在這方麵與我們較量;當我們隱藏自己的弱點而不加以使用,但是敵人卻強迫我們在這方麵與他們較量,那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故意把我們的短處暴露出來,使敵人起疑心而退卻;我們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在暗地裏發展,使敵人放鬆警惕輕視我們,從而圖謀利用我們的長處。這就是利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策略。

【原典】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注譯]

一個善於指揮用兵的將軍,應該能夠讓自己的士兵毫無顧忌地戰鬥,有所依賴。毫無顧忌,就是懂得即使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相信自己一定不會被戰敗。

假如一個人,即使他手裏隻有一根短棍,當他麵對老虎的時候,也會大喊著要與老虎搏鬥;如果兩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到一隻大蜥蜴,也會被嚇得後退。這就是人之常情。

一個人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成為將軍了。一個赤裸著身體,手拿寶劍的人,就連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烏獲這樣的勇士,也不敢接近。如果一個人帶盔披甲,抱著武器酣睡,即使是小孩也能用弓箭射死他。

所以,一個善於帶兵打仗的將軍,應該用適當的方法使他的軍隊擁有堅不可摧的一直;如果能把軍隊的意誌用適當的方法弄得堅不可摧,那麼軍隊就擁有了永遠不可戰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