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當周武王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周成王在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繼承了王位,從而三監也就是他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了叛亂。

漢高祖劉邦考慮到在他去世之後,將軍、相國、大臣和那些被封的諸侯王之中,一定會存在像武庚那樣的叛臣,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製服他們。所以,隻要考慮到家裏麵有一位管理事情的母親在,即使是強悍的奴隸也不敢欺負弱小的竹子。

呂皇後曾經幫助漢高祖劉邦安撫天下,因此一向都受到大臣們的尊敬和順從。隻有她能夠壓製住那些計劃犯上作亂的大臣們,用來等待年輕的君主長大並且掌權。因此,漢高祖劉邦沒有除掉呂皇後,正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考慮。

【原典】

呂後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起,援城陷陣,功不為少矣,方亞父嗾項莊時,微噲誚讓羽,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之者誠偽,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呂氏,呂氏之族若產、祿輩皆庸才不足恤,獨噲豪健,諸將所不能製,後世之患,無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呂後也,猶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無至於殺人而已矣。樊噲死,則呂氏之毒將不至於殺人,高帝以為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噲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則呂祿不可紿,太尉不得入北軍矣。

[注譯]

既然呂皇後不能被罷免,便隻有除掉她的那些追隨者,削弱了她的權力,這樣即使發生了變化,政權也不會動搖。因此,即便像樊噲這樣功勳卓著的良將,一旦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也會毫不猶豫地除掉他。

唉!難道漢高祖劉邦單單對樊噲不仁嗎?此外,樊噲跟隨漢高祖劉邦起兵抗秦,攻城突圍,貢獻不可估量。當範增唆使項莊刺殺劉邦的時候,如果沒有樊噲在當場譴責項羽,漢朝能否建立就不得而知了。然而,當有人想要詆毀樊噲,說他想要在高祖去世之後殺掉欺負人,盡管當時樊噲正在帶領軍隊對抗燕王,但是漢高祖劉邦也立即命令陳平和周勃在軍營裏把他處死。

樊噲的罪行還沒有認證,還不確定他是否有真有想要殺害戚夫人的意圖。此外,很明顯的是,漢高祖劉邦不會僅僅因為一個女人就殺死天下的功臣。漢高祖迎娶呂氏為妻,呂氏族人之中像呂產、呂祿之流,都是一些平庸的人才,並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隻有樊噲一個豪爽雄健,是其他將軍們無法製服的,對劉氏後代最大的隱患,沒有誰比樊噲更大了。

漢高祖劉邦對待呂皇後,就像醫生看待一種名叫\"堇\"的毒藥一樣,使這種毒藥可以治療疾病而不是毒害人。樊噲死後,呂皇後的毒不會傷害漢朝江山。漢高祖相信這樣做,在他去世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了。陳平和周勃並沒有按照漢高祖的命令殺掉樊噲,而留下了漢高祖擔心的禍患。樊噲是在漢惠帝六年去世的,這是天意啊!因為如果他還活著,呂祿就不可能那麼容易上當,而太尉周波也不可能掌握北軍。

【原典】

或謂噲於帝最親,使之尚在,未必與產、祿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麵稱孤,而綰又最為親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繼以逆誅。誰謂百歲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為帝王而不欣然従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注譯]

也去有人可能會說樊噲應該是漢高祖劉邦最親近的人,即使他還活著,他也可能不會參與呂產、呂祿的叛亂。

當初,韓信、黥布和盧綰都曾經背叛造反,在南方稱王。其中盧綰又是和我漢高祖劉邦關係最好的。在漢高祖去世之前,他們都因為早飯叛亂而相繼被消滅。現在誰又敢確定,在漢高祖去世之後,像樊噲這種性情殘忍,之前從事屠狗的人,看到自己的親戚趁著有利的條件造反、奪權稱帝,而一定不會感到高興,跟隨著他們一起造反奪權呢?

因此我說:\"陳平和周勃沒有按照漢高祖劉邦的命令殺掉樊噲,是將他生前擔心的憂患留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