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挾數用術,以製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製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

帝嚐語呂後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方是時,劉氏既安矣,勃又將誰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呂氏之禍也。

雖然,其不去呂後,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王幼,而三監叛。帝意百歲後,將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祿父者,而無有以製之也。獨計以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呂後佐帝定天下,為大臣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壯。故不去呂氏者,為惠帝計也。

呂後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起,援城陷陣,功不為少矣,方亞父嗾項莊時,微噲誚讓羽,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之者誠偽,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呂氏,呂氏之族若產、祿輩皆庸才不足恤,獨噲豪健,諸將所不能製,後世之患,無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呂後也,猶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無至於殺人而已矣。樊噲死,則呂氏之毒將不至於殺人,高帝以為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噲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則呂祿不可紿,太尉不得入北軍矣。

或謂噲於帝最親,使之尚在,未必與產、祿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麵稱孤,而綰又最為親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繼以逆誅。誰謂百歲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為帝王而不欣然従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原典】

漢高祖挾數用術,以製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製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

[注譯]

漢高祖劉邦在掌握策略、運用政治權術,妥善處理一時一事的利益方麵無法與陳平相比;在分析和預測天下的形勢,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製服項羽,漢高祖劉邦也無法和張良相比。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幫助,天下就不會歸屬於漢朝,漢高祖劉邦最終也隻是一個粗俗而且平庸的人罷了。

然而,在天下安定下來之後,陳平和張良等人卻沒有考慮到子孫後代長治久安的戰略問題,反而是漢高祖劉邦經常提前做好計劃和安排,並且這些安排計劃都和後來發生的事件完全一致,就好像他是親眼目睹事件發生之後才做出了這些安排。由此可見,漢高祖劉邦的智慧能夠洞察到那些重大事件,但是他並不擅長一些小事件,我們可以從未來發生的事件中發現這一點。

【原典】

帝嚐語呂後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方是時,劉氏既安矣,勃又將誰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呂氏之禍也。

[注譯]

漢高祖劉邦曾經對呂皇後說過:\"周勃為人穩重誠實,缺乏文采,但是能穩定劉氏江山的人一定就是周勃了。他可以被任命為太尉。\"當時,劉氏的江山已經安定穩固下來了。周勃又回去安定誰呢?因此,我的理解是: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將太尉這麼重要的職位委托給了周勃,這就代表他遇見了未來會發生的呂後之亂。

【原典】

雖然,其不去呂後,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王幼,而三監叛。帝意百歲後,將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祿父者,而無有以製之也。獨計以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呂後佐帝定天下,為大臣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壯。故不去呂氏者,為惠帝計也。

[注譯]

既然是這種情況,漢高祖劉邦為什麼沒有及早除掉諸呂的後台呂皇後呢?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情況不允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