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
現在,讓我們從朝廷和社會的角度來觀察國家所推崇主張的東西,但是我有一些疑問。這是為什麼呢?
天下的全局形勢有時候強,有時候弱,聖者賢人會根據全局形勢做出相應的改變。形勢過於強大,如果太強大也就沒有辦法停止下來,就會遭遇到挫折。如果局勢被削弱,一直弱下去而且不停止的話,就會受到損害。聖者賢人能夠權衡利弊,做出會讓形勢處在一種不會太強而無法扭轉,也不會太弱而屈服的措施,這就是威勢和恩惠。
形勢如果太過於強大,威勢用到竭盡就將永遠無法恢複振作起來;形勢如果太過於弱小,恩惠的實施就會太過於普遍了,人們就不會認為這是一種恩惠。因此,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們應該使用威勢,而處於強勢地位的人們應該使用恩惠。
憑借著強大的威勢來推行恩惠,那麼恩惠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憑借著弱勢時候的恩典來培養威勢,一旦威勢發揮出來,就會讓全天下的讓你們感到震驚。因此,威勢和恩惠是一種控製,是一種能夠調節天下形勢強弱的手段。
然而,那些不懂得使用強弱形勢的人,即使他具有嗜血成性的威嚴,但是當人們見到他時也不會感到害怕,即使他具有可以讓人生存下去的恩惠,但是人們也不會感到開心,人們也不會喜歡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的威勢已經用完了,而且他的恩惠又太過於隨意的緣故。因此,作為天下的統治者,首先必須要了解天下的情況,大致形勢,然後才能與他談論\"威勢\"和\"恩惠\"。如果先不了解天下的基本形勢,卻還說我可以使用\"威勢\",可以使用\"恩惠\",這種做法是最不能要的。因此,在這就出現了一種現象:形勢越強大,越可以增加他的威勢,形勢越弱小,他施加的恩惠就越多,這就導致了過於剛硬就會這段,太過於軟弱就會出現屈服的現象,這當然也是非常悲哀的。
下麵讓我們用一個人的身體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想通過醫術使他長生不老,就必須首先觀察他的身體是陰性,還是陽性,然後再根據特性進行治療。如果我們用治療陽性的方式治療陰性,治療陰性的方式治療陽性,這就導致了陰不至於枯竭,陽也不會很高。如果我們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到底是屬於陰性,還是屬於陽性,但是卻用治療陰性的方法治療陰性,用治療陽性的方法治療陽性,那麼就會讓那些陰比較重的人死於陰,陽比較重的人死於陽,這也就無法挽救了。
因此,那些擅長養生保健的人,應該首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那些善於治理天下的人,應該首先了解天下的強弱形勢,然後就可以根據強弱形勢製定出相應的策劃和戰略。
【原典】
昔者周有天下,諸侯太盛。當其盛時,大者已有地五百裏,而畿內反不過千裏,其勢為弱。秦有天下,散為郡縣,聚為京師,守令無大權柄,伸縮進退,無不在我,其勢為強。然方其成、康在上,諸侯無大小,莫不臣伏,弱之勢未見於外。及其後世失德,而諸侯禽奔獸遁,各固其國以相侵攘,而其上之人卒不悟,區區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製服強國。是謂以弱政濟弱勢,故周之天下卒斃於弱。秦自孝公,其勢固已駸駸焉日趨於強大,及其子孫已並天下,而亦不悟,專任法製以斬撻平民。是謂以強政濟強勢,故秦之天下卒斃於強。周拘於惠而不知權,秦勇於威而不知本,二者皆不審天下之勢也。
[注譯]
從前,還是周朝統治天下的時候,諸侯王們的勢力都太過於強大了。在他們強大的時候,勢力比較強的諸侯王管理的土地麵積有方圓五百裏,而當時周朝王都周圍的土地也是不過才方圓一千裏,周王朝皇室的權力極其薄弱。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將所有的諸侯王全都廢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郡縣的設立,把權力都集中在了京城。郡的負責人郡守,以及縣的負責人縣令其實並沒有多少權力,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皇帝所控製。這就導致了秦國的勢力非常強大。
在周成王和周康王的鼎盛時期,各路諸侯王無論大小,都沒有一位不臣服於皇帝的,他們的弱勢也沒有顯露出來。等到他們後代的德行出現腐敗的時候,各路諸侯王全都四處逃走,各自隻關注他們的家庭,鞏固他們自己的封國領地,並且還盡力掠奪和侵略其他的諸侯國。然而,周王仍然頑固地堅持安撫諸侯王的政策,並且還希望用它去征服這些強國。這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用弱政來治理弱勢,所以周朝最終也滅亡於因為太軟弱而引發的局勢。
自從秦孝公管理秦國之後,國力便日益強大起來。當他的子孫後代攻取了天下,但是他們仍然執迷不悟快,依然盲目地利用法律製度,或者任用殘酷的官員來鎮壓百姓。這就是在用強硬手段來輔助強勢。雖然秦國統一了天下,但是它似乎仍然因為太過於強大而走向了滅亡。
周朝因為執迷於恩惠,但是不知道如何使用權書來改變這種弱勢;秦國因為執迷於威勢,但是不了解其根本,這兩件事情都是因為不了解當時天下的強弱形勢造成的。
【原典】
吾宋製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係小,係牽繩聯,總合於上。雖其地在萬裏外,方數千裏,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於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如此之勢,秦之所恃以強之勢也。勢強矣,然天下之病,常病於弱。噫!有可強之勢如秦,而反陷於弱者,何也?習於惠而怯於威也,惠太甚而威不勝也。夫其所以習於惠而惠太甚者,賞數而加於無功也;怯於威而威不勝者,刑弛而兵不振也。由賞與刑與兵之不得其道,是以有弱之實著於外焉。何謂弱之實?曰官吏曠惰,職廢不舉,而敗官之罰不加嚴也;多贖數赦,不問有罪,而典刑之禁不能行也;冗兵驕狂,負力幸賞,而維持姑息之恩不敢節也;將帥覆軍,匹馬不返,而敗軍之責不加重也;羌胡強盛,陵壓中國,而邀金繒、增幣帛之恥不為怒也。若此類者,大弱之實也。久而不治,則又將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釋然而潰,以至於不可救止者乘之矣。然愚以為弱在於政,不在於勢,是謂以弱政敗強勢。今夫一輿薪之火,眾人之所憚而不敢犯者也;舉而投之河,則何熱之能為?是以負強秦之勢,而溺於弱周之弊,而天下不知其強焉者以此也。
[注譯]
在我們宋代為了可以更好地治理天下,設置有縣令、郡守和轉運使,用官級大的來統治官級小的,他們這些官級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係,然後最終的權力總是歸屬於皇帝。
即使那個人遠在萬裏之外,統治著方圓數千裏的廣袤土地,麾下還有百萬雄師,隻要皇帝在朝廷上呼喚一聲,就會有一個大概三尺高的孩子拿著一道聖旨坐著馬車趕到他身邊,將他召回京城,他將立即釋放封印並且加快速度趕回京城,以免趕不上。
這種形勢,是當初秦朝所依賴的強大勢力。勢力雖然強大了,但是天下的弊端,往往由於衰弱導致。噫,擁有類似秦朝那樣強大的形勢,但是最終結果卻偏偏反了過來處於弱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我們宋朝時期,比較心安習慣於使用恩惠,但是不敢使用威勢,恩惠太大,威勢太強大的原因。
追究它的原因,習慣於使用恩典,但是恩惠太大了,這是因為有很多次的恩惠都給予了那些沒有功德的人;害怕威勢但是威勢不占據主要地位,這是因為刑法比較散亂,導致士氣低落。正是因為賞賜、刑罰和軍事都沒有真正充分發揮,用到正確的地方,所以才會讓弱勢局麵顯露出來。
宋朝弱,那麼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呢?官員們常常不去上班,懶散不去工作,官職被廢除了也不去上報,對那些貪汙腐敗官吏的懲罰力度也不夠。經常出現使用金錢來贖罪和赦免罪犯,但是並不懲罰他們,這就使得刑法不能得到真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