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這麼認為。少數民族的現狀與漢朝時期的七國形勢非常相像。一開始,劉邦著急消滅項羽,所以他用大片的土地,去讓他的將軍們成為諸侯王。項羽死後,天下局勢變穩定了,但是將領們既然已經獲得的土地又無法減少。當時,就有八個諸侯王不是劉姓。
劉邦擔心這些異姓諸侯王會製造麻煩,就冊封了吳、楚、齊、趙等同姓諸侯王來遏製他們。不久之後,韓信、彭越、英布、盧綰等異姓諸侯王全被消滅,倒是吳、楚、齊、趙等同姓諸侯王的實力太過強大反而無法控製。
當時,諸侯王雖然表麵上和皇帝在名義上是君臣關係,但是事實上,他們每個人都有想要成為皇帝的野心。膠東、膠西、濟南等地的諸侯王又全部跟隨並且附和他們。因此,這些同姓的諸侯王就變得膽大妄為,無視皇帝,擅自授予他人官爵,赦免犯下死罪的人,製作了皇帝專用的車蓋,並且他們還派出刺客在京城殺人。
這些罪行全部都非常明顯,形勢極其緊迫。然而,當時的人們仍然猶豫不決,似乎覺得這些事情不值得考慮,他們沒有長期計劃,得過且過,反複思考,試圖和解。幸運的是,沒有發生重大動蕩。
直到漢景帝時期,有一位名叫晁錯的謀臣向皇帝提議減少諸侯王的土地,以削弱他們的實力。全天下的人都說這樣的話諸侯王們肯定會造反。晁錯說:\"沒錯。如果削弱他們的實力,他們一定會造反,但是如果他們的實力不被削弱,他們也一定會造反的。如果實力被削弱了,反叛會很快到來,但是造成傷害會很小;如果他們的實力沒有被削弱,反叛就會來得比較遲緩,但是造成的危害會更大。我擔心的就是,他們現在不造反啊。\"全天下的人都覺得晁錯愚蠢。
唉,七國之亂最終還是不可避免。與其讓它拖延,之後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還不如現在就讓它發生,但是造成的傷害卻很小。即使是一個三尺高的孩子也知道如何利用小的災難換取大的災難。
那些人之所以不同意晁錯的觀點,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必然會導致更大的災難,或者他們沒有預料這種情況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考慮到這與他們一生沒有什麼關係,可以把它留給子孫後代,讓他們自己苟且度過一生。
然而,晁錯如果隻是為了給自己做謀劃,那他真的是非常愚蠢了,但是他是在為天下謀取福利,這種做法是極其明智的。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怎麼可能放棄為天下福利而製定的計劃呢!
今天,契丹力量的強大已經不亞於漢朝時期的七國,可是天下人又采納了當時的觀點和主張,並一直堅持到現在,仍然認為不會有什麼事情。但是我認為天下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不給契丹錢財。
如果我們不給契丹金錢和物品,那麼情況就會立即發生改變,但是造成的災難會很小。如果我們繼續向他們提供金錢和物品,情況將會得到維持,但是之後造成的災難也將變得更大。與其害怕情況迅速發生變化,不如害怕造成的傷害哪個更大;希望禍患來得晚一些,不如希望造成的傷害小一些。
當今天下的局勢就像坐在一艘破敗不堪的船上,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滑入深淵。如果我們不在災難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放棄,並且找到另外一種生存下去方式,如果等到陷入一定程度後才想辦法解決,這自然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聖者賢人應該在禍患還沒有出現之前就想辦法消除它,這樣才能將禍患變成一種祝福。不幸的是,現在人們已經將禍患養大了,他們周圍的一些小禍患又不敢大膽解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將無法提前消除在未來會發生的大禍患。
赤壁之戰中,隻有周瑜和呂蒙知道如何才能取勝;西晉征伐吳國的戰爭中,也隻有羊祜、張華認為做法是正確可行的。然而,這些遠見卓識對普通人來說一定是始料不及的。這就是為什麼晁錯被人們認為是愚蠢的原因。
【原典】
雖然,錯之謀猶有遺憾。何者?錯知七國必反,而不為備反之計。山東變起,而關內騷動。今者匈奴之禍,又不若七國之難製。七國反,中原半為敵國;匈奴叛,中國以全製其後。此又易為謀也。然則謀之奈何?曰:\"匈奴之計不過三:一曰聲,二曰形,三曰實。\"匈奴謂中國怯久矣,以吾為終不敢與之抗。且其心常欲固前好,而得厚賂以養其力。今也遽絕之,彼必曰戰而勝,不如坐而得賂之為利也。華人怯,吾可以先聲脅之,彼將複賂我。於是宣言於遠近:我將以某日圍某所,以某日攻某所,如此謂之聲。命邊郡休士卒,偃旗鼓,寂然若不聞其聲。聲既不能動,則彼之計將出於形。除道翦棘,多為疑兵以臨吾城,如此謂之形。深溝固壘,清野以待,寂然若不見其形。形又不能動,則技止此矣,將遂練兵秣馬以出於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耳。彼之計必先出於聲與形,而後出於實者。出於聲與形,期我懼而以重賂請和也;出於實,不得已而與我戰,以幸一時之勝也。夫勇者可以施之於怯,不可以施之於智。今夫叫呼跳踉以氣先者,世之所謂善鬥者也。雖然,蓄全力以待之,則未始不勝。彼叫呼者,聲也;跳踉者,形也。無以待之,則聲與形者亦足以乘人於卒;不然,徒自弊其力於無用之地,是以不能勝也。韓許公節度宣武軍,李師古忌公嚴整,使來告曰:\"吾將假道伐滑。\"公曰:\"兵來不除道也。\"師古詐窮,遷延以遁。愚故曰:\"彼計出於聲與形而不能動,則技止此矣。\"與之戰,破之易耳。方今匈奴之君有內難,新立,意其必易與。鄰國之難,霸王之資也。且天與不取,將受其弊。賈誼曰:\"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數年之後,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以病而賜罷。當是之時而欲為安,雖堯舜不能。\"嗚呼!是七國之勢也。
[注譯]
盡管如此,晁錯的策略仍有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晁錯早就知道七國一定要造反,但是他並沒有提前做出阻止七國叛亂的策略。結果,當七國發動叛亂的時候,關中地區就陷入了一片混亂。
如今的契丹禍患並不像漢朝是七國叛亂那樣難以對付。七國叛亂的時候,中原廣袤地區有一半被敵人占領;如果契丹族沒有發動叛亂,我們宋朝可以全力以赴對付它。這就使得計劃很容易策劃了。
那麼如何進行謀劃呢?答案是:契丹的戰略戰術隻有三種,第一種是虛張聲勢,第二種是用行動恐嚇和威脅,第三種就是真刀實槍的實打實的真幹。
契丹族人總是認為我們宋朝人膽小,覺得我們不敢與他們正麵對抗。此外,他們心裏也總是希望可以鞏固原有的聯盟關係,以便從我國獲得大量的金錢和物品,使其能夠休養生息。
現在,如果我們突然切斷與契丹人的一切聯係,不再給他們提供金錢和物品,他們肯定會認為通過戰爭取得勝利,肯定沒有比坐下來輕鬆獲得我們的金錢和物品更好。宋朝人被我們嚇壞了。我們契丹可以通過製造聲勢來恐嚇威脅他們,他們肯定又會給我們大量的金錢和物品。
於是,契丹人就會到處散布謠言,說他們將會在哪一天會包圍哪一個地方,在哪一天去攻擊哪一個地方,這就是虛張聲勢的做法。然而,宋朝卻針對契丹人的陰謀詭計製定了相應的辦法,皇帝命令邊境上的士兵好好休息,偃旗息鼓,就好像沒有聽到契丹人說的話。
契丹人看到運用虛張聲勢的策略沒辦法沒有辦法迷惑住我國,他們肯定會用行動來威脅恐嚇。他們將清理道路,清除荊棘,並且安排很多用來迷惑我方的士兵來到我們城池下方,這就是用行動來威脅。我們看穿了契丹人的計劃,所以我們就會挖深戰壕和護城河,加固堡壘,並且清理掉城池周圍的田地,等待他們的進攻,就好像我們沒有看到契丹人用來迷惑我們的那些行動。
契丹人一看到這樣的行為都無法騙我們上當,那麼他們能耍了花招也就這麼多了,他們隻能訓練軍隊,喂養馬匹,準備與我國展開真刀實槍的戰鬥。如果契丹軍隊真的想和我們作戰,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易地擊敗他們。
因此,契丹人的戰略始終都是在使用正麵戰爭之前首先使用虛張聲勢和恐嚇的手段。它使用虛張聲勢和恐嚇的行動,希望我國使用大量的金錢和物品與他們求和,以防他們的攻擊;他們采取了實際的軍事行動,別無選擇與我國開戰,他們是抱著僥幸心理覺得能夠打敗我們國。然而,一支勇敢的軍隊,你可以用它來攻擊一支貪生怕死的軍隊,但是卻不能用它攻擊一支頭腦聰明的軍隊。
如今,人們總把那些大喊大叫、上下跳躍、用氣勢壓倒對方的人看作善於打仗的人。即便如此,如果對方集中所有力量運用以靜製動,後發製人的方法,也未必不能取得勝利。那些人的大叫大喊就是為了用氣勢壓倒對方,他們的上下跳躍是為了用動作嚇唬對方。如果對方毫無準備,那麼他們的聲勢和行動也足以利用對方的不備擊敗對方;如果對方做好了準備,他們的行動隻會是白費力氣而不會產生效果,因此他們不可能取勝。
唐朝時期,韓弘被任命為宣武軍的節度使,李師古想要起兵造反,但是他害怕韓弘的軍隊紀律嚴明,行動一致,於是便派人告訴韓弘說:\"我想要向你借一條路去攻打滑。\"
韓弘聽完回答道:\"你能越過我的地盤去搗亂嗎?我在這裏等候著你的到來,你可別光說空話。\"
滑地的防守將令向韓弘發出求助,韓弘派人告訴他說:\"有我在這裏守著,你請放心,不用害怕。\"
有人告訴韓弘,李師古的軍隊正在清理道路,清除荊棘,大量的軍隊即將到來。韓弘卻說道:\"如果軍隊真的想來,就沒有必要掃清道路了。\"
李師古的欺騙手段都已經用盡,他隻好帶領著軍隊絕望地逃跑。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如果對方的策略采用的是虛張聲勢和恐嚇,但是卻無法讓我們感到迷惑,那麼他的能力就到此為止了。
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和他戰鬥,就很容易打敗他。既然契丹國王剛剛去世,他的兒子已經繼承了王位,他一定很容易對付。鄰國的災難是本國主宰天下的資本。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不接受老天賜給我們的東西,那麼我們遲早會遭受損失。
賈誼曾經說過:\"大諸侯國的諸侯王如果還很年輕,還不是成年人,漢朝中央政府任命給他們的傅、相和其他官員都負責王國的事務。等到幾年後,這些國王都變成成年人,血氣方剛,然而,漢朝中央任命的傅、相都因年齡和疾病而被免職。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想繼續保持穩定,即使像堯、舜這樣的傑出人物也無法做到。\"
唉,現在我們宋朝所麵臨的情況就像漢朝時期七國麵臨的情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