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說:創建基業的君主依靠一些重要的秘密方式獲得成功;繼承祖先成就的君主哪裏需要使用技巧功利之心,並且任命值得信賴的心腹大臣呢?唉!一個繼承祖先事業的君主,他所統治的國家能夠像上古時期那樣安樂、祥和、和平嗎?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不認為君主可以在不使用技巧功利之心,和不保守重要軍國秘密的情況下管理一個國家。此外,一個國家的動蕩往往都隱藏在和平繁榮的氣氛之下。正如田文所說,\"君主年紀幼小,國家到底埋藏著危險的禍根,大臣們不同心合作忠於王室\"。這種事情在哪個時代沒有發生過?當這種危險情況發生的時候,君主身邊如果沒有值得信任的大臣,那這真的是一件令人失望而且同心的事情。
從漢高祖劉邦統治的最後幾年開始,天下就統一了,漢高祖劉邦仍然任命周勃為顧命大臣,協助孝惠帝和漢文帝治理國家。在漢武帝統治天下的後期,天下一直處於和平的狀態。漢武帝也任命霍光為大司馬的輔助理政,讓他輔佐漢昭帝和漢宣帝。
也許天下的統治雖然非常穩定,但是賢明睿智的君主經常能夠在和平時期想到可能會發生危險和禍患。因此,即使繼承了祖先的功業治理國家,但是經常服侍在身邊的那些值得托付信賴的大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根據《左轉》總所說的:朝廷各級官員應該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服從宰相的領導指揮。如果宰相不是一個深受君主重用信賴的大臣,君主怎麼可能放心讓他處理天下上的所有事務,而且還負責了三年之久卻不懷疑宰相的忠誠呢?
《左傳》中還說道:君主每隔五年便視察一次全國各地。如果君主身邊沒有值得托付和信任的大臣,每五年就外出視察全國一次,當他離開國家統治的中心地區時,又該讓誰幫他照顧守護呢?
在一個普通的家族中,必須要有一位負責管教家族成員的族長。一個學者也必須要有一個親密的朋友令他心胸開闊,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幫助他擺脫困境。為什麼君主身邊卻沒有值得信任托付的大臣呢?
【原典】
近世之君宴然於上,而使宰相眇然於下。上下不接,而其誌不通矣。臣視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無愛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社稷之喜,彼不以為喜。君憂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舍之。宰相避嫌畏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數遷數易,視相府如傳舍。百官泛泛於下,而天子煢煢於上,一旦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
[注譯]
最近幾代的君主不深入實際,脫離群眾,與宰相的關係比較疏遠。君主和宰相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他們之間的信義彼此都無法知道。大臣們看待君主就像連天一樣遙遠,彼此根本無法靠近。君主看待大臣,就像老天爺看待普通人一樣,感情非常淡漠,內心沒有絲毫的感情。
因此,大臣們對國家所麵臨的禍患也是視而不見,一點也不擔心著急,對於國家獲得的成就和喜慶活動也不會感到高興。大臣們並不認為君主的憂患是他們自己的恥辱。如果君主受到了屈辱,他們有不敢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洗刷君主的恥辱。
當君主挑選宰相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欣賞他,那麼君主就會任命他成為宰相。如果有一人稍微對他進行誹謗,那麼君主便不會再任命他為宰相。宰相任職期間內,也隻是為了明哲保身,每天都來不起去在想如何避免懷疑和其他人的指責,他怎麼還會有時間向君主表示衷心,為國家辛勤工作呢?
如果宰相職位一次又一次換人,官員們就會把宰相府當作旅館一樣看待。朝廷中有去去多多的官員,但是君主隻有一個人,形孤影隻,一旦發生了意外的緊急情況,我無法想象君主不會因此而到處亂跑,甚至遇到什麼意外,遭遇不測。
【原典】
聖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握手入臥內,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以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太祖之用趙中令也,得其道矣。近者寇萊公亦誠其人,然與之權輕,故終以見逐,而天下幾有不測之變。然則其必使之可以生人殺人而後可也。
[注譯]
英明賢德的君主選擇值得托付和信任的心腹,就會像對待自己父親和自己老師一樣恭敬有禮,就像對待自己兄弟一樣關心友好。心腹大臣可以和君主攜手同行,可以進出君主的臥室,可以和君主一起居住、休息和吃飯。
他什麼都知道隻是不想說,當他說出來的時候,也不加任何掩飾,推誠相見。雖然有很多人稱讚他,但是這並不會讓他更接近君主。雖然有許多人誹謗他,但是這也不會使君主疏遠他。
君主授予這位心腹大臣尊貴的職位、豐厚的俸祿,也賜給他巨大的權力,隻有這樣,這位深受信任的心腹大臣才可以和君主討論軍國機密,考慮如何應對天下將要可能出現的禍亂。
宋太祖趙匡胤對趙普的任命可以說是深得其中真諦。近些年來的大臣比如寇準也是確實可以成為君主的心腹。然而,君主賦予他的權力太少,因此寇準最終被罷免。如果天下發生了幾乎不可預測的變動,那麼一定有必要讓值得信賴的心腹--宰相擁有生殺之權才比較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