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

那些飼養騏驥的人必須要讓它們吃大量的優質飼料,令它們的鼻羈和脖套幹幹淨淨的,把它們圈養在嶄新的馬廄裏麵,用清澈涼爽的泉水給它們洗澡,然後還要讓騏驥每天奔跑數千裏。騏驥最初的抱負就是每天本票數千裏,它怎麼可能因為吃飽了就放棄自己的雄心壯誌呢?

至於飼養獵鷹的方法,則有些不一樣。如果獵鷹能夠捉到一隻野雞,主人就必須要用一隻鳥喂它。如果獵鷹捕捉到了一隻兔子,主人就必須要用一隻野生老鼠喂它。獵鷹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搏擊,就不能得到食物,所以獵鷹才會盡全力為主人服務。

對於像騏驥這樣才能出眾的人就不一樣了。如果不首先獎勵他們,就好像飼養騏驥的人總是讓它挨餓,但是卻希望它每天能夠跑上千裏,這肯定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力較差的人就像獵鷹,如果先給它們獎勵,就像飼養獵鷹飼養的人先將它們喂飽,然後讓獵鷹去搏擊一樣,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此,首先進行獎賞的說法適用於那些才華橫溢的將領;先不進行賞賜的說法適用於那些能力普通的將領,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但是需要注意它們要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

【原典】

昔者,漢高祖一見韓信而授以上將,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見黥布而以為淮南王,供具飲食如王者;一見彭越而以為相國。當是時,三人者未有功於漢也。厥後追項籍垓下,與信約期而不至,損數千裏之地以畀之,如棄敝履。項氏未滅,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極富貴矣。何則?高帝知三人者之誌大,不極於富貴,則不為我用。雖極於富貴而不滅項氏,不定天下,則其誌不已也。至於樊噲、滕公、灌嬰之徒則不然,拔一城、陷一陣,而後增數級之爵,否則,終歲不遷也。項氏已滅,天下已定,樊噲、滕公、灌嬰之徒,計百戰之功,而後爵之通侯。夫豈高帝至此而嗇哉,知其才小而誌小,雖不先賞,不怨,而先賞之,則彼將泰然自滿,而不複以立功為事故也。噫!方韓信之立於齊,蒯通、武涉之說未去也。當此之時而奪之王,漢其殆哉。夫人豈不欲三分天下而自立者?而彼則曰:\"漢王不奪我齊也。\"故齊不捐,則韓信不懷。韓信不懷,則天下非漢之有。嗚呼!高帝可謂知大計矣。

[注譯]

從前,漢代的創立之人漢高祖劉邦第一次親眼見到韓信就任命他為上將軍,並且對他真誠相待,周備詳盡令他感到親切。劉邦一見到黥布,就將他封為淮南王,並且允許他平時用的器具和飲食與王侯貴族一樣。同樣的,劉邦一見到彭越,就任命他為魏國相國。

當時,這三個人都還沒有對漢朝做出任何重大貢獻。後來,劉邦追擊項羽,與項羽在垓下打了一場決定性的戰鬥,並且與韓信商定約好了會見時期。然而,時間已到韓信卻未能按照約定前來,劉邦隻好放棄幾千裏的土地,把它送給韓信,就像扔掉一雙破鞋一樣,沒有絲毫的吝惜和愛護。

項羽還沒有被消滅,天下尚未統一,但是韓信、黥布和彭越他們三人已經非常富有了。劉邦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是因為劉邦心裏清楚地知道這三個人都有非常大的雄心壯誌,如果現在不讓他們非常富有,那麼以後怎麼可能願意聽從自己的驅使呢。既然他們已經變得非常高貴富有,除非這三個人消滅項羽,幫助自己統一天下,否則他們的抱負就無法實現。

至於像樊噲、夏侯嬰和灌嬰這些人,他們的情況有些不同。當他們進攻下一座城池,或者占據一塊位置的時候,劉邦就會給他們增加幾級爵位,否則,他們全年都不會得到晉升。項羽已經被消滅了,天下已經安定下來。劉邦計算了樊噲、夏侯嬰和灌嬰這些人在多場戰鬥中做出的貢獻,然後將他們封為了通候。

難道劉邦這個時候變得吝嗇小氣了嗎?其實並不是。劉邦隻是知道他們幾個人的才能都比較平庸,也沒有非常遠大的抱負。雖然沒有首先獎勵他們,他們也不會抱怨,但是,如果先獎勵了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便不再會把立功受賞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了。

唉,當韓信身在齊國的時候,蒯通和武涉這兩個人仍在試圖勸說韓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在這個時候,如果將韓信的齊王封號剝奪了,那麼漢朝就將非常的危險。韓信難道不想統治一方嗎?

然而,韓信認為劉邦並不會奪回他的齊王封號。因此,如果不將齊國封給韓信,韓信就不會再歸順劉邦;如果韓信不再歸順漢朝,那麼天下就不一定屬於劉邦的。劉邦真是一個擁有遠見卓識、深謀遠慮、顧大局識大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