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周之時,用井田,井田廢,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資於富民,富民之家地大業廣,阡陌連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驅役,視以奴仆,安坐四顧,指麾於其間。而役屬之民,夏為之耨,秋為之獲,無有一人違其節度以嬉。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有田者一人而耕者十人,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於富強,耕者日食其半以至於窮餓而無告。夫使耕者至於窮餓,而不耕不獲者坐而食富強之利,猶且不可,而況富強之民輸租於縣官,而不免於怨歎嗟憤。何則?彼以其半而供縣官之稅,不若周之民以其全力而供其上之稅也。周之十一,以其全力而供十一之稅也,使以其半供十一之稅,猶用十二之稅然也。況今之稅,又非特止於十一而已,則宜乎其怨歎嗟憤之不免也。

[注譯]

周朝的時候實行井田製度,井田製度被廢除之後,土地不再歸屬耕種之人所有,但是擁有土地的人並不會自己耕種。耕種土地的人從富有的地主那裏租用土地。富有的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眾多,家業龐大。在他們的田地間小路縱橫交錯,相互連接。

這群地主會招募了一些生活在其他國家的流亡者,分別耕種他們的土地。他們會鞭打、驅趕和奴役這些佃農去工作勞動,把他們當作奴隸看待。他們隻是舒服地坐著,環顧四周,指揮佃戶幹活。

那些歸屬富有地主被奴役的流亡者,夏天的時候用鋤頭鋤草,到了秋天就收獲糧食,沒有一個敢違背地主的安排和支配,敢於嬉鬧的。至於土地帶來的收入,地主會收一半,農民自己會留一半。

隻有一個人擁有大量的土地,有十個人為這個地主耕種土地。因此,占用土地的地主通過積累那一半的收入逐漸致富,而耕種土地的人隻能依靠土地帶來的那一半收入生活,因此他們越來越貧窮和饑餓,而且還沒有地方可以訴說。

耕種土地的人貧窮潦倒,而那些不種地不收莊稼的人去卻享受別人的果實,變得越來越富有強大,出現這樣的情況商業不可以發生;更何況這些富有的地主還需要向官府交納稅款,他們也免不了抱怨、歎息甚至會憤憤不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他們用一半的土地收入來交納官府征收的土地稅款,這還不如周朝百姓用土地的全部收入來交納朝廷征收的土地稅款。

周朝的時候,一般需要交納的稅款是十分之一,普通老百姓拿到土地的全部收入也隻是繳納十分之一的土地稅。即使他們僅拿土地收入的一半來交納十分之一的土地稅,這也隻是像交納十分之二的土地稅款一樣。更何況今天需要交納的稅款,不僅僅是十分之一,難怪這些地主抱怨、歎息和怨恨。

【原典】

噫!貧民耕而不免於饑,富民坐而飽以嬉,又不免於怨,其弊皆起於廢井田。井田複,則貧民皆有田以耕,穀食粟米不分於富民,可以無饑。富民不得多占田以錮貧民,其勢不耕則無所得食,以地之全力供縣官之稅,又可以無怨。是以天下之士爭言複井田。

[注譯]

唉,貧窮的農民耕種土地也並沒有免於挨餓,富有的百姓可以吃飽飯沒有憂愁,悠閑度日,但是他們仍然少不了抱怨一些,這種製度的弊端都源於廢除了井田製度。井田製度恢複以後,貧窮的農民就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糧食和粟米可以不再和富有的地主平均分配。這樣,他們就可以免於饑餓。

地主不可以占有太多的田地來奴役和剝削窮苦百姓。他們還被迫自己耕種土地,否則他們就將無法獲得食物和衣服。他們可以拿到所有的土地收入來支交納官府征收的土地稅,這樣他們就不會有怨恨。因此,天下各地的讀書人都爭相說想要恢複井田製度。

【原典】

既又有言者曰:奪富民之田以與無田之民,則富民不服,此必生亂。如乘大亂之後,土曠而人稀,可以一舉而就。高祖之滅秦,光武之承漢,可為而不為,以是為恨。

[注譯]

然而,又有一些人說:如果奪取富人的田地,並且將這些田地分配給沒有田地的貧窮之人,那麼地主就會非常不願意,而且還會引起動亂。如果利用社會動蕩之後土地空曠,人口稀少的時機,這樣就可以一下子恢複井田製度。

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之後,光武帝劉秀繼承了西漢,建立了東漢。不過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在本可以回複井田製度的時候沒有恢複。

【原典】

吾又以為不然,今雖使富民皆奉其田而歸諸公,乞為井田,其勢亦不可得。何則?井田之製,九夫為井,井間有溝,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方八裏,旁加一裏為一成,成間有洫,其地百井而方十裏,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四都方八十裏,旁加十裏為一同,同間有澮,其地萬井而方百裏,百裏之間為澮者一,為洫者百,為溝者萬。既為井田,又必兼修溝洫。溝洫之製,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萬夫之地,蓋三十二裏有半,而其間為川為路者一,為澮為道者九,為洫為塗者百,為溝為畛者千,為遂為徑者萬。此二者非塞溪壑、平澗穀、夷丘陵、破墳墓、壞廬舍、徙城郭、易疆壟,不可為也。縱使能盡得平原廣野而遂規畫於其中,亦當驅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糧,窮數百年專力於此,不治他事,而後可以望天下之地盡為井田,盡為溝洫。已而又為民作屋廬於其中,以安其居而後可。籲!亦已迂矣。井田成,而民之死其骨已朽矣。

[注譯]

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如今,即使讓地主將其田地全部上交給朝廷,並且請求實行井田製度,但是現實情況也不會允許這樣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井田製度其實是這樣的:九名百姓一起組成一個\"井\",這是最基本的土地空間單位。

每個\"井\"之間都有水溝。四口\"井\"構成一個\"邑\",四個\"邑\"構成一個\"丘\",四個\"丘\"構成一處\"甸\"。每一個\"甸\"大概方圓八裏,如果再向四麵擴展一裏,就可以稱為\"成\"。每個\"成\"之間都有水道,該地理單元共有一百個\"井\",方圓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