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進軍汶川:生命永存悲壯(下)(2 / 3)

沒有閃光燈,沒有鞭炮聲。連續施工二十多個小時的開路勇士們沒有歡呼和擁抱。一百三十名官兵、二十二台施工車輛默默退到寬闊處,救災車輛閃著車燈急切地碾過路麵,呼嘯而過。

然而,就是在這個沒有燈光的夜晚,還是有許多汶川的人走來,含著淚水說:謝謝你們,武警部隊!我們有救了!

16日早上6時,根據阿壩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令,部隊從汶川向映秀灣方向進發,投入到搶通汶川到映秀公路的戰鬥中。剛剛搶通被塌方體掩埋的草坡隧道,陶然與李川的隊伍又接到命令,火速搶通汶川至茂縣的213國道。

這是一條沿岷江通往九寨天堂的路。每個帶團的導遊路過汶川,都會講這樣一個淒婉但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裏發生過一次特大地震,一個美麗的小鎮整體被埋人了水下,後來這裏就生長出碧藍的海子。至今,這裏的海子還會長出紅藻,血一樣鮮紅。

但是今天,很多曾經講述這個傳說的人也被深深地埋進了這條路,賦予了這個傳說一個更為慘烈的版本。

正在工作的挖掘機上麵,是高達上百米的高邊坡,搖搖欲墜的岩石露出猙獰的麵目。

5月20日15時左右,九支隊總工程師羅鬆濤看到,滿坡的風化岩石,被地震震鬆了,隨時可能垮下來。

不好,崩者了!正在這時,山頂卷起一抹塵煙。步話機趕緊報警。滑落的岩石越滾越快,卷起漫天塵煙,下麵的兩輛挖掘機一進一退規避。盡管如此,還是有一塊巨石快速砸到了一輛挖掘機上。這輛挖掘機一厘米厚的鋼板被砸了一個深窩,駕駛室玻璃全部被砸碎。

讓非親身經曆者難以理解的是,此時此刻,官兵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去想這樣的危險,而是繼續不停地向前、向前。

這天19時30分,隨著第一輛從茂縣開往汶川的越野車開過茂縣南新鎮楊毛坪大橋,連通汶川的第二條緊急救援通道——國道213線汶茂段勝利貫通。

讓人感動啊——

綿綿細雨中,武警水電九支隊李川副支隊長和後期抵達的王永平支隊長抱頭痛哭,兩個七尺男兒,堂堂的團職指揮員,在經曆了無數次生死考驗後,再也無法隱藏心中的痛楚與喜悅,在他們帶領的士兵麵前,再也無法板起剛毅的臉。

這是生命的奇跡!

這是忠誠的力量!

這是人間之大愛!

曾為軍人的我,想起這些,都不由得為陶然與李川他們擔憂了一把,他們可是在沒有接到上級的明確指令的情況下擅自行動的。

所幸的是,陶然與李川他們在行動四個小時之後,得到了_上級的明確指令:震中在汶川,迅速組織官兵打通駐地到理縣的公路;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向汶川方向推進,打通緊急救援汶川的西線生命通道!他們的行動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

所幸的是,因為他們的提前行動和準確判定,通往汶川的咽喉要道,在汶川人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在僅僅七十多個小時之後打通。

所幸的是,他們連續奮戰八天,雖然一路上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一百三十名官兵一次又一次躲過了死神的追趕,無一傷亡。

汶川的路通了''''汶川救活了,官兵們還要奔赴新的戰場。

汶川人民用樸實的方式表達著對他們的深深謝意:

60歲的藏族老阿媽轉著經筒為他們祈福。

地震廢墟上重新燃起的灶火旁,汶川縣雁門鄉青坡村的羌族大嫂們把一勺勺熱騰騰的百家飯打到武警水電官兵們的碗裏。

這就叫軍民魚水隋深!

第二個故事是被譽為搶通生命通道開路先鋒的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的——

15日上午10時,根據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火速從正在西藏、青海等七省區施工的十八個項目組,抽調一百三十八名技術骨幹和經驗豐富的機械操作能手,調集大型機械設備五十六台(套),接替搶通進度緩慢的地方單位,受領搶通都江堰紫坪鋪鎮至汶川映秀四十五公裏道路的重任。

難怪這支部隊會被人們稱為築路鐵軍。來到現場後,突擊隊員就如猛虎下山,驅動大功率重型機械裝備開赴現場,以搶救危在旦夕的災區群眾生命為最大動力,以挖掘機突前、推土機緊跟、裝載機收尾的三機聯運、協同作戰方式,縱橫雙向立體布控,多點分段快速推進,展開了_一場打通搶通生命線的接力賽。

都汶路是通往震中汶川、保證救災軍民迅速深入災區緊急施救的最為快捷的通道。由於道路中斷,救援人員行動受阻,而水路、空運無法滿足災區大量共力運送,搶通都汶路迫在眉睫。

震後,都汶路上幾十處大大小小的塌方群,成為突擊隊員前進的攔路虎。其中映秀鎮至汶川五十七公裏的道路幾乎遭到毀滅性破壞,部分路段整座山體垮塌,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搶通。

根據指揮部統一部署,暫緩沿國道213線直接打通都江堰至汶川段,而是采取迂回搶通的方法,通過從四個方向、四條線路攻堅,爭取盡快打通通往震中汶川的道路。武警交通部隊受領南線國道213線都江堰至震中的震中映秀鎮的搶通任務。

受頻繁餘震影響,突擊隊員明顯感覺到機身在輕微搖晃。更要命的是山頂不時有飛石滾落,重重地砸在機身上,發出砰砰可怕的敲擊聲。在上有飛石、下有餘震、錯綜複雜的情形下,稍有不慎,人機隨時有墜人峽穀、機毀人亡的可能。

過!總隊政治部副主任盧廷俊頭頂飛石,腳踏滑坡,目光如炬,指揮若定,用旗語指揮調度數十台機械協同作戰。

出任一線指揮的盧廷俊雖然是政工幹部出身,可現場組織指揮果斷,作風硬朗。一次,漩口突降大雨,為防止山體在雨水衝刷下鬆動垮塌,盧廷俊頂風冒雨,將人員、機械轉移至安全地帶,不料腳下一滑,被—飛石擊中。他的左手下意識地去撐地,繼而傳來一陣鑽心的疼痛,他全然不顧,繼續指揮戰鬥。二十餘名官兵和十三台機械車輛完好無損。待夜晚回去時,他忍著劇痛,艱難地脫掉浸有血跡的手套,才發現手已經腫得像個饅頭。在場的官兵看到這個情形,無不為之感動。

三天時間內,盧廷俊帶領官兵清理塌方兩萬立方米,搶通道路2.8公裏,被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親切地稱讚為鋼軍。

16日5時許,搶通突擊隊將生命通道延伸至三十五公裏外的漩口鎮阿壩鋁廠附近,為次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親赴漩口視察、慰問抗震軍民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讓人震驚的是,全長九百十六米的紫坪鋪友誼隧道在這次地震中遭到嚴重擠壓變形,混凝土道路出現巨大裂縫,並有可能繼續翹曲、下沉。更為嚴峻的是其中有近六百米長的隧道頂部出現嚴重開裂,隨時有垮塌的危險。經專家鑒定,紫坪鋪友誼隧道已經成為危隧,如果不進行技木處理和進一步加固,前期由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等單位辛辛苦苦搶通出來的都江堰至汶川漩口、映秀的生命通道,將麵臨進一步垮塌,那就意味著徹底切斷了外界與上述兩個城鎮的陸路通道。

前線指揮部決定,除先前的突擊隊繼續向前方縱深推進外,命令武警交通第一總隊所屬二支隊抽調有隧道施工經驗的官兵火速增援,確保隧道險情不加重,確保公路隧道暢通。

具有多年隧道施工經驗的第二支隊工程師唐懷軍接到上級命令,緊急趕赴現場。

背包剛放下,唐懷軍就與隧道建設專家一起到現場會診,進行科技攻關。站在高高擎起的挖掘機鏟鬥內,緊盯頭頂裂開縫隙的隧道斷麵,唐懷軍冒著餘震不斷的極度危險,用皮尺和紅筆丈量,記錄下友誼隧道的每一處險情。

唐懷軍提出用裝載機運送作業人員加緊施工,挖掘機隨後進行頂壓強支撐協同作戰,這樣施工、保通都可以得到兼顧。

針對岩層嚴重破碎、瓦斯濃度大和地質構造複雜的特性,唐懷軍挑燈夜戰,研製出鋼支撐掛網噴錨施工工藝。而對於大麵積翹曲的隧道混凝土路麵,則采用人機配合整平。兩項革新方案得到專家高度肯定,難題被攻克。

每推進一米,突擊隊員都要付出百倍的艱辛;每前進一步,他們內心深處都會湧起極地拯救的無限渴望。四級士官龔成強和川藏線搶險英雄梁明偉生前是睡在一個帳篷裏的築路戰友,在冷曲河搶險戰鬥中一同出生入死,患難與共。震情發生後,為了烈士未競的搶險事業,龔成強主動報名上一線。戰鬥期間,他的眼前經常浮現梁明偉親切熟悉的身影,內心時時湧起暖流,幹勁倍增!

在通往絕地汶川的路上,英雄的事跡到處皆是。我不想一一列舉,也無法一一列舉,險惡的自然環境鍛造出來的戰鬥集體,人人是英雄,個個是好漢。

至17日12時,英勇頑強的武警交通官兵從都江堰紫坪鋪開始,沿汶川方向打通四十二公裏的道路。緊接著,他們趁勢而上,節節勝利。

還有三公裏,武警交通官兵就要打通都江堰紫坪鋪至映秀鎮的全線道路了。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激動的消息啊!總隊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立即發出戰鬥總動員,號召官兵乘勝追擊,迅速貫通全線。而此時,前麵寫到的成都軍區某工兵團,也就是某集團軍軍長許勇所屬酌那個團,也在另一頭加緊搶通生命線。兩軍即將會師。

此時,軍警迅速展開一場決戰。

17日17時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災區映秀鎮的生命通道終於全線打通了!兩軍會師了!突擊隊員們興奮地久久按著喇叭,大聲吼叫。

長長的鳴笛,在向遇難者深切致哀,也在向災區軍民發出強烈的生命信號!

地麵交通癱瘓,空運顯得尤為重要。

要讓數以萬計的救援部隊快速抵達災區,唯一的途徑,是空運;

要將災區急需的水和食品送到災民手中,唯一的途徑,是空運;

要想把山區的重傷員運送出來,唯一的途徑,還是空運。

於是,空軍、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在這場爭時間、搶速度、救生命的賽跑中,展開了解放軍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強度最大的一次空運行動。

然而,已搭載傘兵飛抵重災區上空的空軍運輸機,由於天氣原因,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專家說:物資空投,艱辛自不必說,難度是很大的,特別是高海拔地區進行空投,缺氧是最大的難題。飛機在高空進行空投,缺氧非常嚴重,士兵都會有頭暈、渾身發抖的反應,有的士兵下來後就直接躺在地上,不能動彈。雖然帶了些氧氣瓶上去,但不夠用,隻能提供給靠近機艙尾部的士兵用。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氣流大,在高空氣流下,戰士根本站不住,很危險。另外,飛臨災區上空時,強大的氣流和濃濃的雲霧,時而把飛機拋起,時而把飛機壓下。機組人員隻有密切協同,全力保持平穩飛行狀態,才能找準空投點。

我還聽說,首批出動的四千五百名直屬空降兵第一梯隊戰士,是全部寫好遺書才趕赴災區的。

蒼天有眼15月14日後,汶川地震災區降雨漸停,天氣轉晴,中國空中救援部隊對震中地帶相繼實施空降、空投與機降,三管齊下展開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救援行動——

14日,太陽露出的笑臉就像是對陸航團的獎賞。這天早晨8點52分,兩架黑鷹從山穀中破霧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鎮外的空地上。兩千多名已經在廢墟中苦苦煎熬了三十個小時的受災群眾歡呼起來,淚水模糊了人們的眼睛。

743號長機在副團長李翔的帶領下,率先衝入雲端,將軍區司令部一支十三人的應急通信分隊機降汶川。在了解了基本情況後,通信參謀王凱在牛腦寨山頂,用衛星電話向軍區指揮部彙報:據目測,汶川縣城三分乏一房屋倒塌,急需救援。

這是與世隔絕四十多個小時後,孤島汶川向世界發出的聲音——我還在!我還好!

此後,應急通信基站緊急建立,雖然信號覆蓋麵積和信道寬度有限,但已經可以保障同期徒步進入汶川的搶險部隊的通話。

這一天,空降兵也成功實現了空降。美麗的傘花綻放在汶川上空,它帶給大山深處的災區人民無限希望。

藥品、食品、救援人員……通過空中橋梁源源不斷地運進災區;壓傷、摔傷的各類傷員爭分奪秒地被運了出去……僅映秀鎮一地,短短三天就運走了多名重傷員,運來了大批食品和藥品,災情得以迅速緩解。

意外的是,在飛行往來之間,除了常規的運送物資人員,在不知不覺中,飛行員又變成了空中信使。

裝載救援物資而來,再拉回傷員和一遝遝的字條。一天飛行結束,他們的通信工作才剛剛開始。

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幾十個電話。第一個駕機航拍汶川的副團長薑廣偉說。但所有的飛行員都很樂意幹這項工作,電話那頭往往傳來喜極而泣的聲音。再後來,他們又將捎回的飛信送往電台、電視台,滾動播出。

生命的通道,希望的通道,在空中架起。在這條通道上,充盈著真情與感動,但危險與安全也同行同在。

從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鎮等震中地區向周邊偏僻山區深入展開。臥龍、耿達、銀杏……每一個邊遠小鎮都回響著直升機的轟鳴聲,一支支救援隊伍被直升機輸送到災區的四麵八方。

5月17日下午,淡淡的薄霧籠罩著成都太平寺機場,遠處的群山若隱若現。

由於天氣原因,南空某搜救團隻出動了三個架次。想到災區群眾已被困了一百二十多個小時,全體機組人員一邊焦急地等待著天氣好轉,一邊恨不得馬上飛到災區。

17時50分,眼看天就要黑了,天氣依然沒有好轉。早上6時就進場維護飛機的機務官兵開始準備給飛機蓋上蒙布。

這時,機場引導員的對講機裏傳來急促的呼叫聲:汶川縣映秀鎮發現一名被廢墟掩埋五天的幸存者,××號飛機立即準備起飛,運回太平寺機場。

空軍特級飛行員、機長李春輝攤開地圖,機組人員迅速聚攏在他身邊。前一天,他們載著一噸通信設備飛過一次映秀,對那裏的複雜地形已了然於胸。隻是這種低雲、低能見度的惡劣氣象條件,會不會給飛行帶來危險?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春輝身上。

救人重要,馬上準備起飛。李機長斬釘截鐵地說。

裝載物資,拉升,出航……一係列動作一氣嗬成。

18時,直升機滿載物資,急速奔赴映秀。

映秀地處深山腹地,航線必經之處高山林立,是整個災區最難到達的地點之一。雲霧翻騰的狹窄山穀間,李春輝發揮專業搜救直升機的優勢,通過氣象雷達監控前方一兩百公裏外的氣象情況,駕駛飛機沿著多普勒導航計算機提供的航線,在刀削斧鑿般的峭壁間靈活穿行,距離機載CPS顯示的經緯度降落點越來越近。

18時40分,降落點出現在李春輝眼前,但著陸必須穿過兩座間距僅有一百多米的高山,同時必須越過架設在一千三百米山穀間的高壓電線。飛高了,看不清降落點;飛低了,高壓電線攔在前而;飛偏了,有撞山的危險;飛快了,超過了降落點;飛慢了,到不了降落點。

李春輝沉著冷靜地駕駛直升機上升到一千五百米高度。越過高壓電線後,控製好飛機的狀態和速度,垂直盤旋下降,穩穩降落在一條河溝旁邊酌空地上。

旋翼巨大的轟鳴聲中,一群醫療隊員抬著一位20歲左右的青年向直升機飛奔而來。他就是蔣雨航,在廢墟中被困一百二十三個小時,救援人員花了七個小時才把他救出來。

19時30分,李春輝駕駛直升機順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機場。早早等候在此的120救護車將蔣雨航轉運到成都市醫院接受治療和檢查。

一場驚險的空中生命接力圓滿落下帷幕,現場的官兵、醫療人員和誌願者紛紛向走下駕駛艙的李春輝豎起大拇指。

5月19日下午14時50分,奔赴邊遠村寨救援的一支突擊隊,向成都軍區某集團軍映秀鎮前線指揮部發回一封雞毛信:距汶川縣城四十四公裏,位於岷江東岸的興文坪村銀杏小學,兩百十七名學生和十四名教師已被困七天七夜,請求救援!

起飛!命令陸航直升機馬上起飛!成都軍區某集團軍軍長許勇根據上級首長指示,立即下達命令。

許軍長登上第一架戰鷹,率先向岷江峽穀深處飛去。

當直升機飛抵目標上空時,岷江兩側山體突然發生大規模持續滑坡,將突擊隊開辟的臨時機降點摧毀,五次試降均未成功。

戰鷹在漸漸降臨的夜幕中返航。許軍長命令突擊隊連夜開辟新的機降點。

5月20日早晨,許軍長再次率領直升機緊急起飛,直插興文坪村。

盤旋,拉升,降落……經過多次試降,直升機終於在一個高懸江畔的機降點著陸。

銀杏小學垮塌的樓房前,教師和孩子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校長王安強抓住許軍長的手,淚流滿麵:昨晚見直升機降不下來,大家都急壞了。

10時30分;

IO時42分;

II時17分;

11時39分……

一架架戰鷹載滿驚魂未定的孩子們飛往成都。

至12時57分,八個架次的直升機把兩百十七名學生和十四名教師全部運出孤島。

一個名叫孫力的三年級男生,在記者的采訪本上留言:長大了,我也要當解放軍!

這是對解放軍發自肺腑的敬佩!

冷光下的柔情

災難無情人有情!

子弟兵永遠是最可愛的人。災區到處流動著迷彩的身影,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有這種綠色的律動,災區人民心中也滾動著一股力量。子弟兵不知疲倦,不講代價,一心想的就是早一秒鍾趕赴災區,多救活一個坐命。哪裏最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裏;哪裏最危險,他們就戰鬥在哪裏。為此,他們有的被埋人瓦礫負重傷,有的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子弟兵還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幫助著群眾:

子弟兵寧願自己忍饑挨餓,也要把隨身攜帶的幹糧送給受災群眾;有的部隊三四名官兵分到的一瓶水,也要省下來給受災群眾;某部官兵把自己的口糧給了災民,卻有九名戰士餓暈。

子弟兵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占用群眾物品,並對救災過程中發現、清理、上交群眾錢物的程序作了明確規定。一支救援分隊,在雅安將從廢墟中挖出的價值近一千萬元的現金、存折、金銀首飾、有價證券等如數上交;兩支工程部隊應地方政府求援,出動大型裝備,先後掘開中國農業銀行北川支行和北川縣農村信用聯社金庫,把一個個保險櫃、一隻隻錢袋從廢墟中取出,使國家巨額財產轉危為安。

小麥和油菜成熟了,災區很多群眾沒法顧及糧食收割,子弟兵又走進了田間地頭。

子弟兵積極響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錦濤主席的號召,地震發生後迅速掀起向地震災區捐贈熱潮。截至S月26日,已捐款4.27億元,捐衣被2.1萬件(套)。

災區人民也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子弟兵的深情: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解放軍!金花鎮鳳凰村一位奄奄一息、91歲高齡的老人清晰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