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國的領袖是這樣誕生的(上)(2 / 3)

李琬若在今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那天我正在醫院實習,突然有人說電視上有重要新聞,於是我們便迅速打開電視,一眼就看到著名主持人沃特·康凱(Walter Cronkite)的兩隻眼裏在流淚,這在我們電視裏是從未見過的情形。沃特·康凱在美國與中國中央電視台的趙忠祥一樣,是位家喻戶曉的著名男播音員。那天他一開口,便以無比沉重和悲傷的口吻報告了肯尼迪總統放刺的消息。這個消息對美國人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因為當時所有美國人對肯尼迪有一種著迷的狀態。對我們留學到外國的人來說,對所在國的感情需要慢慢建立。我對美國的感情就是這樣一點點增加的。而肯尼迪總統的不幸被害,也似乎一下把我和美國的感情拉近了距離。從那一天起,我發現自己是漸漸將感情和身體一起融人到美國的美國人了。特別是肯尼迪倡導的理念,與我作為當時的一代新青年所追求的理想產生強烈共鳴,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思想上傾向美國民主黨,並且後來一直當了民主黨的亞裔領袖之一……

1963年11月25日,也就是肯尼迪被刺三天之後,這位受到全國人民尊敬的年輕總統被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裏。

李琬若顯得十分激動。她停頓了一下,繼續說:肯尼迪總統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貢獻也是對包括我們華人作出的貢獻,這就是在他執政的時候修改了移民法案,同意和允許在美國的移民把他們在非美國的家屬和孩子接到美國團聚。這個貢獻實在是對移民們太重要了。我們現在美國的華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受惠於肯尼迪的這一貢獻。肯尼迪被刺後,接替他職務的是副總統約翰遜。中國人對這位人物非常熟悉,是因為他在任時跟我們中國人在越南戰場上打了十幾年的仗。約翰遜一生的全部失敗在於他決策了這場使美國陷入泥淖的不義之戰,他在國內的功過也因此褒貶不一。其實約翰遜執政期間對美國社會的發展起到過曆史性的作用。這就是他推出的大社會概念。

大社會在英文裏叫Creat Society。其主題意思是:我們共同在這個社會生活,窮人與富人都有享受公平的待遇。約翰遜的大社會思想,就是後來舉國上下的反貧窮,反饑餓運動。因為在美國火的理念中,既然都是上帝的子民,誰都應該有權利要求生活得美好一些。

華大畢業後,丈夫恰巧工作變動,需要回到洛杉磯。於是四年前離開加州的李琬若與全家人叉從西雅圖回到了後來成為他們永久居住地的加州地區洛杉磯境內。

那一陣的日子對李琬若來說是非常恬靜的。由於浪漫爰情和當了幾年媽媽碩士生,加上此時債務全部還清,丈夫新工作的工資收入也比較豐厚,於是在南加州杭廷頓海灘市(HuntingtonBeach)購買了一套房子後,她真的做起了家庭主婦。

周圍的居民都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她的孩子說的也全是英語,但在家裏,她同很多中國移民一樣隻允許孩子們講中文。李琬若做家庭主婦,內心還有一個還願的念頭,這就是在她與陳寶和結婚時,曾有人告誡她丈夫,說你找李琬若這樣的名人當老婆,怎麼會有幸福呢?李琬若生性要強,她要用行動證明自己也是一個有情感有家庭觀念的女人。於是,她用自己全身心的行動實踐著,把家務和孩子料理得頭頭是遭。

但治家歸治家,從小有遠大誌向的李琬若注定不會永遠呆在家裏當主婦。

有兩件事深深地觸及了她的靈魂:一是鄰居家的一位白入主婦,看起來生活得很舒適幸福,從不和李琬若聊天。這個白人主婦隻知道麵包怎麼做,卻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說不出半個字,尤其讓李瑰若不舒服的是那白人主婦根本不了解少數族裔的人是怎麼回事,就非常概念化地認定:那都是些靠吃美國社會福利的懶人。但又說:你很特殊,英語也講得好,待人又熱情真心。雖然那白入主婦討好地對李琬若這麼說,但這絲毫沒有改變李琬若對那些沒有抱負的美國家庭婦女的看法。但李琬若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隻知道在家帶孩子、做飯和不讀書、不與社會接觸的結果。她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也這樣下去,不就和這個白人女子一樣了嗎?不行!絕不能這樣下去!

第二件事是關於她女兒的事。有一天克瑜跟她上街看到一名黑人,大叫:媽媽!媽媽!她問女兒怎麼啦?女兒指著黑人驚奇地問:為什麼那人這麼黑?李琬若當時心頭一震:她不知道自己也是黃皮膚的有色人種呀!

這兩件事使李琬若反思起自己原來以為住在白人社區和生活在這種環境裏,對自己融人美國主流社會和培養孩子做美國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好處;現在看來未必如此,簡單地把自己放在狹隘的所謂白人社區的家庭環境這樣的小圈子裏,既不利於自己的發展,也有害於自己下一代的教育。

正在地困惑不決之時,在華大的好友露絲·帕卡德(Ruth Pack-ard)來到李琬若的家,兩人談心時,露絲對她說:美國上上下下都在開展反貧窮計劃,需要大量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人才。你是硬士,找個工作不成任何問題,這樣才會使你學到的專業派上用場。

老同學的話觸動了李琬若的心。當日與丈夫商量後,李琬若便開始打電話尋求有關社會服務方麵的工作。結果人家一聽她是社會工作學專業的碩士生,便立刻提供了三個機構的職位任其挑選。李琬若設想到自己手裏的文憑竟然這麼值錢和熱門!當下她挑了一個合意的郡醫院社會工作部的職位。

中國人對社區這個概念是近兩年才漸漸熟悉的。社區這個概念其實來自西方,主要發源於美國。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美國社會,除了聯邦(Federal)、州(State)、郡(County和市(City)的行政區劃與政府機構外,沒有像我們中國式的公社、鄉鎮和村組或者街道等基層行政組織。可以說,在公民享受充分人身自由、戶籍自由、個人隱私自由等等情形下,社區建設被美國人民稱之為20世紀美國社會裏具有第二個《獨立宣言》意義的貢獻。

李琬若一進入美國社會工作,從事的就是最具有杜區性質的郡立醫院社會工作部的崗位。這是專門關注那些受虐待、有疾病和得不到幫助與保護的老人、孩子和婦女的職業。而正是這個最直接和深入接觸美國社會的職業,使李琬若比別的普通移民更多參與和了解了美國這個國家機體的治理。

有些記憶是刻骨銘心的。

頭一天到郡立醫院上班,領班的頭兒帶著李琬若在醫院各病房轉了一圈,她驚詫地發現,這兒的醫院病人都不屬於那種麵黃肌瘦的傳統病人,也不是需要開刀打針的急診者,而都是些體魄看上去非常健壯,精神卻極其頹廢或者嚴重失常,甚至歇斯底裏的患者。一旦病人們發作起來,整個醫院就像熱鬧吵嚷的火車站候車室。

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熱情與友善而不是用藥物為這些患者治療。領班的頭兒對李琬若說。

這便是具有碩士學位的我們這位主人公走人美國社會後第一次從事的正式職業。而李琬若後來之所以能夠或者願意全身心地投入美國政治,也恰恰是她從此開始所認識到的關愛便是社會工作與國家政治的全部含義——這位女政治家這樣為自己從政參政作了注腳。

讓李琬若有這樣深切感受的是一值很聰明、學識很高的印第安裔職業婦女。那是她最初的工作對象。這位女士有過一段美滿的婚姻,後來離了婚,而多數美國人把離婚當做兒戲般隨便,其實離婚對人的傷害特別是對婦女的傷害常常是毀滅性的。這位印第安女士便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她在李琬若麵前絕不像一個哈佛大學的博士,而是一個整天披頭散發的酒鬼,甚至時常露宿街頭。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拯救這樣的患者,李琬若按照醫院的規定和自己的知識,而更多的是同為女性的那份善良與溫情,一天天地感化和幫助患者,直到這位印第安女博士帶著燦爛的歡笑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什麼叫社會工作?我當時的切身感受是:我像一個滅火消防員。每天不能有絲毫鬆懈的時候,時時刻刻得用全身心投入,當然不是像消防員用生命去撲救火災,我們用的是你個人的全部心血去救火。因為你不傾注全部的心血,你的工作就結不出果,結不出果的工作就是沒有盡職。李琬若正是用這樣的職業精神,贏得了醫院和同事們的讚賞。兩年後她被提升為醫院社會工作的總督導。又兩年後她被提升為社會服務部主任。

就在這時候,她收到了一份使她由中國人變成美國人的政府文書。

上班時,她激動地告訴同事們:我盼望已久的美利堅合眾國的人籍通知書拿到了!同事們一下都愣住了:Lily,看你平時對工作那麼投入,我們全都以為你早就是我們美國同胞了!看來這位中國女人的人緣很不錯。

Lily,院長找你有急事。幾天後,一位同事很神秘地對李琬若說,而且順便又告訴在某某樓幾號房間。

李琬若一想不對呀,院長怎麼不是在辦公室找我談話呢?她這樣帶著疑惑走進那間房間時,突然眼前燈光閃亮,隨即一片掌聲響起

Lily,今天我們大家在這裏為你成為正式的美國公民而舉行一個慶賀儀式!醫院院長走過來給李琬若脖子上掛上一個紅藍白色的美麗花環,然後將右手朝空中有力地一揮,於是滿堂男男女女豪情滿懷地昂起頭顱,高聲唱起美國國歌…-

那一刻,李琬若熱淚盈眶,因為從現在開始,她是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美國人了,與所有白人還有黑人兄弟姐妹一樣,屬於這麵星條旗下的一名正式公民,並且擁有它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Lily,我們大家為有你這樣優秀的人成為美國公民而感到自豪。你看這是什麼?幾位與李瑰若朝夕相處的女伴,這時拿過兩幅裱好的中國畫,真誠地說:我們知道你很愛自己母國的文化,所以特意請了醫院的一位木工給這幅中國畫安了個框,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將它們高高地掛在自己的辦公室,讓我們也一起享受東方文化的熏陶吧!

這一幕是李琬若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的。說句心裏話,自到美國的第一天起,她李琬若和所有準備定居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樣,迫切地盼望拿到綠卡,早日成為一名正式美國公民,可當真正拿到人籍的通知書,內心又極其複雜,因為這意味著你將成為嫁出去的女兒了,而離開母親的女兒又怎能不感到一種眷戀?而李琬若看到眼前的美國同胞竟然如此理解她的心思而專門將她一直收藏在抽屜裏的兩幅中國畫請她掛在辦公室,其用心良苦,令她感激萬分。

這一年,李琬若被城市委員會評為洛杉磯十大傑出青年,她卓越的工作成績得到當地美國社會的認可。

全美第—位亞商事務處長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必然。就在李琬若在洛杉磯郡政府的郡立醫院有聲有色地從事她那份杜區服務工作時,洛杉礬市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黑人暴亂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居住在洛杉磯市的廣大黑人由於不斷受到當地白人勢力的排擠、歧視,特別是政府給予的在社會福利方麵應有的權利以種種理由被忽視,黑人們在久積的悲憤和痛恨之下,自發組織起來,走上街頭,向白人社區和公共設施進行了一次大掃除,當時聯邦政府也不得不從其他地方調來警察平息此次暴亂。

黑人們的憤怒情緒給美國當局又一次敲響了警鍾。而洛杉磯的此次暴亂其實醞釀已久。

洛杉磯的黑人暴亂的導火線應該可追溯到在這之前的一連串侮辱黑人事件而產生的惡劣影響。

這中間人們不能不提及1962年6月11日在美國南方的阿拉巴馬州發生的事件。

這一天,該州州立大學的校舍門口,突然出現了一位具有紳士風度的白人正氣勢洶洶地站在那兒把守著大門。他見兩名黑人學生瑪朗和赫德燾過來,便立即張開雙臂攔住去路,並把手一揮,告訴這兩位黑人學生:這兒是州立大學,你們黑人不得在此就讀。瑪朗和赫德驚呆了,他們不相信竟然會有這樣的事。而當他們被告知把門的竟是該州州長喬治·華萊士先生時,更弄不明白到底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雙方爭執持續了很久,仍然沒有結果。最後還是州長成了贏家,黑人學生被拒之校門外。事後,這位喬治-華萊士州長(GeorgeWallace)麵對公眾和新聞記者,竟然得意洋洋地叫嚷道:我要讓全國公民都聽著,隻要我做一天州長,這兒就不允許任何黑人進入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念書!就是這位公然實施種族歧視的州長,並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的情形下,竟然還在不久後的美國總統大選被人推薦為中間黨派的候選人而到處炫耀他的政治資本。

同一州的同一個時期,還發生了一件比上述更為嚴重的事件:一日,一位叫羅莎·帕克斯(Roa a Parks)的黑人婦女在一個白人社區打工回家乘坐公共汽車,她上車後見前排有空位,便順勢坐了下來。可她剛坐下,車上的白人司機就過來告訴她往後排坐。這個黑人婦女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而那個白人很不客氣地告訴她,前排的坐位都是留給白人的,黑人乘車都隻能坐在後排。

我付韻車錢與你們白人是一樣的,我為什麼就不能乘坐同樣的座位?羅莎不服地反問遭。

誰知她的話音剮落,車內立即響起了一片白人的憤怒聲音;你是黑鬼,知道嗎?黑鬼就永遠不能與我們白人平起平坐!

快滾開,要不我們叫警察來把你拖下去……

麵對車廂內白人的一片罵聲與訓斥聲,羅莎強壓心頭之火,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如同一茸不可侵犯的女神。這下可把白人們氣壞了,他們真的有人下車叫來了警察,而警察也真的蠻橫地責令羅莎說:我限你兩分鍾之內到車尾去!否則就送你去監獄。

如此公然的種族歧視激怒了這位黑人婦女,她堅決不改座位。

那警察氣急敗壞地上來就用手銬把羅莎銬了起來,並在窳目暌睽之下將她拉下公共汽車後推上警車,真的把羅莎投進了監獄。

羅莎的事件傳出,在全美立即引起震動。五萬多名黑人自發組織起一個營救團體,他們推薦年輕的牧師為首領,進行了20世紀美國曆史上最壯觀的一次黑人罷工運動,時間達一年之久。這位黑人牧師就是馬丁·路德·金(Mantin Luthur King)。他因此創立了非暴力鬥爭哲學和有了後來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著有朝一日,這個國寒舍重新帽起,井將按其信條的真正含堇去生活——毫無疑問,人生來是平等的,我們堅信這些真理。

我夢想有一天,喬治亞州的紅土地上,奴隸的子孫和奴隸主的子孫會視如手足;我夢想有一天,甚至在密西西比州——正燃燒著不公正的烈火,燃燒著壓迫的烈火——也會變為自由、公正和綠洲……

就是這樣一位令千千萬萬包括白人一樣渴望有個夢想的非暴力主義黑人領袖,也於1968年4月4日,被不願聽到黑人聲音的白人極端分子槍殺在血泊之中……

馬丁·路德·金的死和無數黑人兄弟的淒慘命運,終於使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黑人們看穿了這個國家的社會本質。而洛杉磯的黑人暴亂,就是這種積憤的一次總爆發。它的起因是這兒的黑人們得不到像白人一樣的社會福利,一些明明本應有的政府福利,到實際運作中總是落實不到那些急需的黑人頭上,於是暴亂便成為一種泄憤的表達方式。黑人們說:你們白人是人,你們是美國公民,你們可以活得好好的,可以獲得福利恩惠,而我們為什麼就該是美國二等公民,豬狗不如?如果再沒人把該屬於我們的福利和保障歸還給我們,暴動將是永遠的。

洛杉磯政府的官員們昕到這樣的話嚇壞了,趕緊磋商後決定在政府社區福利部下麵成立專門的非裔事務處,專司黑人杜區的福利和社會保障方麵的工作。

由於洛杉礬地區拉丁族裔的人數不斷增多,洛杉磯政府又成立了拉丁裔事務處。

那時亞裔是模範族裔,因為從來都是以謙讓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自豪的族裔呀!因為受東方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影響太深遠,所以即使他們到了美圄幾代人了,但他們身上那種隻講奉獻而不依賴別人施舍,不依靠政府福利的意識根深蒂固,而這恰巧被一些不把亞裔利益放在眼裏的人鑽了空子。

更可氣的事還在後麵。

李瑰若的好友之一,日裔著名法醫署長野口先生(Dr.NWSu-chi),是位在全美有絕對權威的專家,像肯尼迪弟弟被害,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me)之死等這樣的大案,都是由野口先生參與現場鑒定後才向公眾宣布被害人的法醫結論書。就是這樣一個傑出人士,僅僅因為有當局者感覺他的英語口語不好,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說野口不該成為公眾人物,使用非常不正常的手段,借以他的發音不適合擔任郡政府高級官員而把野口革職降至到某醫院的研究部工作。

消息傳出,整個洛杉磯一片嘩然,尤其是華人為代表的亞裔人士。那時,洛杉磯有個以官野為首的亞太工作協會團體組織,帶頭向政府抗議,聲援要求給野口複職。李琬若參加了整個抗議和聲援活動。後來郡政府懾於亞裔的力量,給野口恢複了原職。而此事對廣大亞裔人士正是一個醒悟的機會,他們想:政府既然有專司非裔和拉丁裔的事務處,為什麼就獨缺我們亞裔事務處呢''''有野口事件的經驗,以官野為首的亞太工作協會乘勝出擊,迫使郡政府也同意在社會福利部設立亞裔事務處。

而此時誰來擔任這個全美第一亞裔事務處處長便成了亞裔社區中的一個焦點。所謂亞裔便包括了華人,日本人,菲律賓人,馬來西亞人等所有亞洲族崳的美國移民。在美國和西方人看來,亞洲人,尤其是中、日、韓國人,總是分不出張三李四,因此在美國和西方人眼裏,中、日、韓國人很容易成為天然同胞兄弟,也比較團結,相互配合,常常不分彼此。

Lily,你應該去競爭這個職位,因為你有社會工作專業經驗和高等學曆,再說亞裔中現在我們華人最多,得在政府裏有一位屬於我們自己族裔的人在主事呀!一個華人朋友的話點燃了一心想為廣大華人和亞裔做事的李琬若的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