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抒情(節選)(1 / 2)

�(V�q秦牧

沒有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沒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勞動者,根本就不會有這宮殿,不會有一切人類的文明。

穿過古柏參天,處處都是花圃的園林,來到這個社稷壇前,突然有一種寥廓空曠的感覺。在莊嚴的宮殿建築之前,有這麼一個四方的土壇,屹立在地麵,它東麵是青土,南麵是紅土,西麵是白土,北麵是黑土,中間嵌著一大塊圓形的黃土。這圖案使人沉思,使人懷古,遙想當年帝王們穿著袞服,戴著冕旒,在禮樂聲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們在莊嚴中流露出來的對於“天命”畏懼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許多人懾服在大自然腳下的神情。

這社稷壇現在已經沒有一點兒神秘莊嚴的色彩了。它隻是一個奇特的曆史遺跡。節日裏,歡樂的人群在上麵舞獅,少年們在上麵嬉戲追逐。平時則有三三兩兩的遊人在那裏徘徊,對,這真是一個激發人們思古幽情的所在!作為一個中國人,可以讓這種使人微醉的感情發酵的去處可真多呢!你可以到泰山去觀日出,在八達嶺長城頂看日落。可以在西湖蕩畫舫,到南京雞鳴寺聽鍾聲。可以在華北平原跑馬,在戈壁灘上騎駱駝。可以訪尋古代宮殿遺跡聽一聽燕子的呢喃,或者到南方的海神廟旁看浪濤拍岸……這些節目你隨便可以舉出一百幾十種來,但在這裏麵可不要遺漏掉這個社稷壇!這壇後的宮殿是華麗的,飛簷、鬥拱、硫璃瓦、白石階……,真是金碧輝煌!而壇呢,卻很荒涼,就隻有五色的泥土。然而這種對照卻也使人想起:沒有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沒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勞動者,根本就不會有這宮殿,不會有一切人類的文明。你在這個壇上走著走著,仿佛走進古代去,走到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在那裏,莽莽蒼蒼,風聲如吼。一個戴著高冠,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正在用他的悲憫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詠著這樣的詩句:

朝東西眺望沒有邊際,

朝南北眺望沒有頭緒,

朝上下眺望沒有依歸,

我的驅馳不知何年底止!

……

九州究竟安放在什麼上麵?

河床何以窪陷?

地麵,從東至西究竟多少寬,從南至北多少長?

南北要比東西短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樣?

——屈原:《悲回風》和《天問》

引自郭沫若譯詩。

這不僅是屈原的聲音,也是許許多多古代詩人眺望原野時曾經湧起的感情。這種“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對於自然之謎的探索和對於人間疾苦的忿慨聯結在一起的。

你在這個五色土壇上麵走著走著,仿佛又回到公元前幾千年去,會見了古代的思想家。他們白發蒼蒼,正對著天上的星辰、海中的潮汐、陶窖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那時的思想家沒有什麼書籍可以閱讀參考,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四時代謝,萬物死生的現象,都使他們抱頭苦思。他們還遠不能給世界的現象說出一個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們終究也看出一點道理來了,世間的萬物萬事,有因有果,有主有從,它們互相錯綜地關聯著……正是由於古代有這樣的思考家這樣地思考過,才給後來的曆史創造了這樣一座五色的土壇。

“五行”的觀念和我們這個民族一樣地古老,東、南、西、北是人們很早就知道的。人們總以為自己所處是大地的中間,於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個“中心”,東、南、西、北、中湊成了五方五土的觀念,直到今天我們還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龍神”的牌位。燒陶方法和冶銅技術發明了,人們在熊熊火光旁邊,看到火把泥土變成了陶器,把礦石燒成溶液,木頭燃燒發出了火光,水又能夠把火熄滅,這種現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依照《左傳》的排列次序)是萬物的本源。於是木、火、金、水、土把五行的觀念充實起來了。

燒製陶器這件事使人類向文明跨前一大步,在埃及,在希臘,都由此產生了神明用泥土造人的神話。在中國,卻大大地發揚了“五行”的觀念。根據木、火、金、水、土五種東西彼此的作用,又產生了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根據這幾種東西的顏色:樹木是蒼翠的,火光是紅豔豔的,金屬是亮晶晶的,深深的水潭是黝黑的,中原的泥土是黃色的。於是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就被拿來配木、火、金、水、土,成為顏色上的五行了。

這個四方、五行的觀念被古代思想家用來分析許許多多的事物,音樂上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隸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烏龜)四方,都是和這種觀念緊密地聯結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