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抒情(節選)(2 / 2)

把世界萬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種東西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這和古代印度哲學家把萬物說成是由地、火、水、風所構成,古代希臘哲學家說萬物的本源是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脈絡是那麼地近似啊。

盡管這種說法在幾千年後的今天看來是奇特甚至好笑的,然而那裏麵不也包含著光輝的真理嗎?萬物的本源都是物質,物質彼此起著錯綜的作用……哦!我們遇見的對著泥土沉思的思想家,他們正是古代略具雛形的唯物主義者!

我們漢民族的搖籃在黃河的中上遊,那裏綿亙的是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因此,黃色被用來配“土”,用來配“中心”,成為我們民族傳統中高貴的顏色。中心是不同於四方的,能夠生長五穀的土地是不同於其他東西的,黃色是不同於其他顏色的。在這個土地的中心,黃土被特別砌成了一個圓形,審視這個黃色的圓圈吧!它使我們想起奔騰澎湃的黃河。想起在地層下不斷被發掘出來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參天的黃帝的陵墓。

我多麼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沒有他們的艱苦探索,就沒有今天人類的智慧。正像沒有勇敢走下樹來的猿人,就不會有人類一樣。多少萬年的勞動經驗和生活智慧積累起來,才有了今天的人類文明。每一個人在人類智慧的長河旁邊,都不過像一隻飲河的鼴鼠。在知識的大森林裏麵,都不過像一隻棲於一枝的鷦鷯。這河是多少億萬滴水彙成的啊,這森林是多少億萬株草木構成的啊!

瞧著這個社稷壇,你會想起了中國的泥土,那黃河流域的黃土,四川盆地的紅壤,肥沃的黑土,潔白的白堊土……你會想起文學裏許許多多關於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國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國外去;有人臨死遺囑必須用祖國的泥土撒到自己胸上;有人遠道異國歸來,俯身去吻了自己國門的土地。這些動人的關於泥土的故事,使人對五色土發生了奇異的感情,仿佛它們是童話的角色,每一粒土壤都可以敘述一段奇特的故事,或者唱一首美好的詩歌一樣。

瞧著這個緊緊拚合起來的五色土壇,一個人也會想起了國土的統一,在我們的土地上,為了統一而發生的戰爭該有多少萬次呀!然而嚴格說來,曆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有高度統一過。四分五裂,豪強紛紛劃地稱王的時代不去說它了,可憐的君主像傀儡似地住在京都,整天送豬肉、龜肉慰問跋扈的諸侯的時代不去說它了,就是號稱強盛統一的時代,還不是有許多擁兵自重的藩鎮,許多專權用事的貴戚,許多地方的豪霸,在他們的領地裏當著小皇帝,使中央令不行,使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國。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高度統一過,等我們解放了台灣和一些沿海島嶼以後,這種統一的規模就更加空前了。古代思想家的預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由於不剝削人的無產階級登上了曆史舞台,竟使這一句話在兩千多年後空前地應驗了。

我在這個土壇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我們未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憑著思想和感情的羽翼,我們盡可去會一會古人,見一見來者。我仿佛曾經上溯曆史的河流,看見了古代的詩人、農民、思想家、誌士,看他們的舉動,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又穿過曆史的隧洞,回到陽光燦爛的現實。啊,做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孫是多麼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個中國的兒女是多麼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過去,瞻望未來,你會覺得激動,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想好好地學習和勞動、好好地把一個人僅有一次、而我們又恰恰生逢其時的寶貴的生命安排在無窮的時間之中。

啊,這座發人深思的社稷壇!

作者簡介

秦牧(1919—1992),我國著名散文家。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覺夫、林頑石。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選》,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長河浪花集》,中篇小說《黃金海岸》,文藝理論集《藝海拾貝》,童話《巨手》等。

心香一瓣

社稷壇既是我們民族崇拜和敬畏天地的見證,也是先人聖哲思想智慧的結晶。小小的祭祀之物,折射出的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社稷壇還使人想起那些曾經的戰爭風雲,想起國家的分裂與統一,想起那些眷戀國土的愛國赤子。

曆史總是厚重的,社稷壇讓人遙接曆史與未來,讓人更加珍重現在,更加敬畏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