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詩碑林(2 / 2)

他居處的門前,花木蔥蘢,姹紫嫣紅,一片生機。引我注目的是豎立在花間的幾十塊石碑,碑身不高,可是十分耀眼。每塊碑上,刻著一首詩,他親手用小篆寫成,詩的上方,刻著趙望雲配的畫。我一一看過,一一讀過,一一想過,我的感情也一浪逐一浪地在翻騰,在追溯。

這些碑,名副其實的詩碑,碑上寫著的是:“一個黑熱病的孩子”、“山轎”、“泥瓦匠”、“采野菜的婦人”、“窮人的年節”、“路旁殘廢人”、“山上的挑夫”……每塊詩碑,就是一朵花,她顏色慘白,令人墜淚。它們像悲慘舊世界罪惡曆史的陳列,令人悲傷,令人憤怒,令人深思,令人奮起。一塊塊石頭立在那裏,冷冰冰,可是寫它們的那一顆心嗬,卻是紅紅的,滾燙的。

另外,他還為自己寫了一篇詩的自傳,刻在墓前。題目是《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要闊,隻求為民,隻求為國……”,共十六句。

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對來者的示範。

讀著這些碑上的詩,我悲傷,也有點歉意襲上心頭。

馮先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他大手一揮,把末代皇帝逐出了皇宮;他五十年前就和吉鴻昌烈士擎起“抗日同盟軍”的大旗。他又是一位詩人,多年來為人民苦吟詩。1936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1942年,我到重慶之後,他不時宴請文藝界少數同誌,我每次敬陪末座;我也曾到歇台他的公館作客,令我有親切家常之感,何況兩人又都愛新詩!我剛到山城不久,一位“賑委會”做負責工作的同誌,把馮先生的一本趙望雲配畫的詩稿送來,希望我寫篇序言,我斟酌再三,未敢下筆。今天,在泰山腳下,讀到馮先生當年寫在紙上的配畫詩,刻在一塊又一塊的石碑上,今之視昔,我心裏的滋味,就難以言喻了。

我懷著宿願已償的喜悅而又內心悲傷的情緒,走出了馮先生的故居。

臨出門時,我再次向馮先生的塑像回眸。這時,普照寺內響起了一聲又一聲悠然的鍾聲。我在家人的扶持之下,走下了一級又一級的石階。心中想,在巍巍泰嶽腳下,埋著一位將軍,一個詩人。對他說來,有了個偉大的靠背;而山呢,也因有了他增添了青色的光輝。

當雙腳踏上了平地,我帶著虔誠而親切的心情向高處放眼,我想說聲:這次到了泰安沒有登高望遠,山靈應不見怪吧?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近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代表詩作有《有的人》、《老馬》、《難民》等。

心香一瓣

馮玉祥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軍閥、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曾領導察哈爾抗日民主同盟軍抗擊日寇,率軍響應北伐戰爭,為中國的民主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盡管由於政治視野的局限,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陷,但從舊式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的過程,足以顯示出他熾烈的愛國熱忱和深厚的民主主義情懷。尤其是在關係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都做出了令人崇敬和讚歎的選擇。

回憶往昔的烽火歲月和他的戎馬一生,我們沒有理由不像臧克家先生一樣對這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致以深切的緬懷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