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時候會很不如意,做什麼都不順利。這時候,往往會抱怨自己沒有碰到好的機會,或者沒有遇到好的環境,好的人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會反思自己,在個性上有什麼問題,在工作中有什麼毛病,在哪個方麵做得不好。那麼,如何對待這種不如意的情況呢?《論語·憲問第十四》中說: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夫!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子貢說:“為什麼會沒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老天,不責怪別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老天了吧!”
這是孔子與子貢的一次談話,顯然孔子對自己的處境很不滿意,感慨很多,感歎沒有人了解他。但是在這段感歎之中,孔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使自己再不如意,也不要去抱怨老天,不去責怪別人。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情況,不順利、不如意的事情會很多。每到這時,往往就會牢騷滿腹。有的人機遇本來不錯,也曾引起過上司的重視,也曾有過較好的職位,但是多年來卻沒幹出什麼成績,沒有什麼發展,就總覺得自己很委屈,沒有遇上好的領導,因而懷才不遇。
有的商家自己的營銷遠不如別人,看著人家公司生意興隆,不去調查研究;看到自己公司虧損,也不認真分析,從內部查找原因,總結教訓,而是埋怨別人。他怪機會不好,怪沒有趕上好的政策;他怪對手太厲害,不顧及他們這樣的公司;他埋怨公司職工沒有努力……他就是沒有想想自己,在管理方麵有什麼漏洞,在營銷策略上有什麼問題,在用人上有什麼失誤等。結果是他越埋怨,越責怪,團隊的凝聚力就越來越差,公司效益越來越不如以前。
有支球隊也是這樣,在去國外的比賽中失敗了。他們很少去分析自己的毛病,不是責怪場地不好,氣溫太高不適應,就是說對方球員太粗暴,還說時差沒有倒過來……總之就是不檢查自己。
怨天尤人是消極的,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隻會影響個人情緒和團隊的士氣。“不怨天,不尤人”則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不去尋找各種客觀的借口,而是從主觀上多找原因,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症結,也才便於改進。當然,辦任何事都有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的問題。但是外在的條件畢竟隻是外因,而主觀方麵才是最重要的。在同樣的外界條件下,為什麼有的人很有業績,而有的人就業績很差呢?為什麼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有的商家就效益高,總是盈利,而有的竟然不斷虧損呢?客觀條件一樣,而主觀方麵卻差距大呀!不從自身方麵找,怨天尤人,怎麼能解決問題呢!
上世紀30年代,日本的一個年輕的保險推銷員,推銷的業績很差,整日發牢騷。陷於困境的他,有一天隨意來到了一所寺廟,向一位老僧人推銷保險。老人一言不發,耐心地傾聽。待他說完之後,老人告訴他:“你向人推銷,就一定要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才行,否則,就沒前途了。小夥子,還是先改造改造自己吧!”
僧人的話觸動了年輕人。他為了改造自己,就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每月一次,每次請來5個同事或者投了保的客戶一起吃飯,請他們指出自己的毛病。雖然他很拮據,但即使典當衣物,他也堅持這樣做。
他默默地忍受著每一次的批評,把那逆耳忠言記錄下來,進行反省,隨著毛病的減少,他漸漸地成熟起來。他還按不同的心境總結出39種笑容,對著鏡子反複練習。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獲得了全日本第一。從1948年起,竟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銷量第一的好成績。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著名的推銷大師原一平。
原一平不怨天,不尤人,從改造自己著手,總結出經驗教訓,從而走出了困境。
每個人總會遇到困難,總難免有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這時請記住孔子的這句話,不去抱怨,不去責怪他人,老老實實地反思得失,然後有針對性地改進。隻要這樣,就會在你的麵前出現新的天地,你就會有所作為。
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之時,有的人是從自己方麵認真反思,總結教訓;有的人則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前者會吃一塹,長一智,會越來越聰明;而後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隻會更加消沉、沮喪。因此,孔子明確提出要“不怨天,不尤人”。這提出的正是一種負責任的積極態度。它讓我們遇事時不去抱怨,不推卸責任,不找原因原諒自己,而應該是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敢於麵對問題,多從主觀方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