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對待父母的態度,實際上正是一個人品德的體現。我們中華民族曆來有敬老孝親的好傳統。《論語·為政第二》中說: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能贍養父母就行了,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呀!如果心中不存敬意,那與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孝一般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贍養父母就行了,就足夠了。贍養是應該的,然而這還很不夠。在這幾句話裏,孔子提得非常尖銳。他的意思是:你以為贍養了父母就了不起啦。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寵物,你的犬、馬不也是養著了嗎?如果隻以供養來講,那就太表麵化了,那與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一個人來說,不隻是一日三餐就行了。他還要有親情,還要有精神的慰藉!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作為子女哪能讓父母感到孤獨寂寞呢?所以這裏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別乎?”所以這“孝”關鍵就在於“敬”。要尊敬他們,要心存敬愛之心。有了這,哪怕你經濟拮據,隻有那粗茶淡飯,你的父母也會高興,會感到溫暖,因而你是很有孝心的。
孝心正是仁愛的體現。一個人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孝,那怎麼能“泛愛眾”,能愛其他人呢?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既要保證他們的物質生活,也要敬愛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兒女的深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晚年的幸福。
在這方麵,南宋的嶽飛也是模範。盡管他貴為三軍的統帥,對部下、對子女極為嚴肅,自己也不苟言笑,但他對老母親卻從來不頂撞,總是和顏悅色,恭敬異常,總是讓老人高興。
敬老孝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繼承和發揚。但是現在有些人卻無視這個傳統。不孝之事,時有所聞。
某地有一老人,年近90,家中有4個兒女都不盡贍養的義務,致使高齡老人流浪在外。2009年4月,京郊通州某村有一柴姓老嫗,年已80,竟因為兒子們沒有細心照顧,慘遭餓死。三個兒子均被判刑。當然這樣的事例是個別的。作為子女缺的是敬愛之心,或臉難看,或話難聽,或隨意頂撞,或長時間不聞不問,致使老人孤獨冷落。無怪乎,當《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唱響時,很多父母都深有感觸,覺得代表了他們的心聲。
孝順父母並不在於經濟條件,有條件固然好,沒有條件也並非不能盡孝。正如一副對聯中的一聯所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所以看是不是孝順,主要是看有沒有孝心。如果不這樣,那貧困人家就沒有孝子了。事實上很多貧困人家的子弟非常純樸,經濟條件雖差,孝順的事跡非常感人。
某地有一家較有名的醫院,住了兩位同樣病情的老人。一位較富裕,住在單間。一位來自農村,住進了四人病房。單間的病人,白天3個兒女都在,常常發生爭吵。他們在為父親的財產爭鬧不休,到了晚間誰都回自己的家了。來自農村的那位,四個兒女輪流值班。結果是住單間的病人,一天晚上突然痰堵住了氣管,因而去世。而另一位則因兒女精心照顧,康複出院。可見,孝順的關鍵在於孝心。有了這孝心就能做到,反之,有錢而沒有孝心,也難以解決問題。
近些年來,為了弘揚敬老孝親的光榮傳統,不少地方都開展了評選“孝子”的活動。這些評選出的孝子與道德模範,都有感人的事跡。有的侍候癱瘓20多年的老人,細心照料,無怨無悔;有的自己本身有殘疾,拖著病體照顧高齡的公婆,任勞任怨。還有大學生將母親接到身邊,一邊上學,一邊課餘做工,照顧患病的母親……每個人的事跡都很感人,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古代有個故事說:有一次,孔子外出,見路上有人哭泣,孔子忙下車打聽,原來這人因為愛好學習,便周遊列國,根本沒有考慮好好陪侍父母。等到回來後,老人都去世了,自己失去了孝敬老人的機會。他後悔極了,痛心地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而哭泣不止。
父母老了,要孝敬就要及時,就要抓緊。不要像這個人一樣,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後悔啊!
要做一個有教養、有道德的人,首先就從家裏做起吧!在家裏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品德。而且隻要你有這孝心,就能做到,就能做好。願天下的子女都是孝子,願天下的父母都健康快樂,安度晚年。
孝順是仁愛之心的體現,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要能孝順關鍵是要有孝心,要對父母心存敬愛。有了這種敬意,你的言語、行為就絕不會和平常一樣了,你就會關心父母,就能真正做到《弟子規》中所提出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種種要求。即使物質條件差些,父母也會感受到兒女的親情,感受到晚輩的尊重。因此要孝順就要趁早,要及時,要從一言一行做起,從身邊一件一件事情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