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自重者無敵(1 / 1)

如何做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像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交友,如何對待錯誤、過失等等都需要注意。因為每個人都要生活在社會之中,要與社會各個方麵發生關係,所以就不能不管不顧,率性而為。《論語·學而第一》中說: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君子不莊重、不嚴肅,就會沒有權威,所學的東西就不會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這段話講了四層意思:

一是一個人要莊重嚴肅,要自重。如果不這樣,就不會有權威,所學也不會穩固。你不莊重嚴肅,那麼你的行為就難免輕浮,就不可能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前進。所以講修養就首先要自重,要有一個好的作風。西漢學者揚雄在《法言·修身》中就講人要有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也就是說,言語、行為、外貌、愛好都要莊重才行。

二是“主忠信”。是講做人要以忠誠為主,或者說要親近那些忠心誠信的人。忠誠是做人之本,如果這都做不到,就很難長久地得到別人的信任。

三是講交友,“無友不如己者”,從字麵上看是沒有朋友不超過自己的,意思是要結交那些超過自己的人。難道生活中隻能以超過自己的人為朋友嗎?如果真是這樣,現實社會中就太難找到朋友了,所以這裏實際上是一種勸勉的話。它是告訴人們,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多向人家的長處學習,朋友中總會有超過自己的人,這樣就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相吻合。

四是講對待錯誤的態度,“過則勿憚改”。有過失、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改正,有了過失與錯誤,不要害怕改正它。改正了,就不成為過失了。

孔子這裏首先談到的是要自重。所謂自重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切都不能違背禮製。這一點很重要,你不自重,那麼就很難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人不自重,那麼也容易走上邪路,因為人家看到你很淺薄,很庸俗,那麼高尚的人就會遠離你,庸俗的人,而邪惡之人就會親近你。生活中我們不是看到過這種現象麼!

有一個青年,開始也能好好學習專業知識,也有上進之心,與朋友的交往中也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然而一段時間接觸了一些淫穢的東西以後,就不能自拔。他上網尋找的是色情的內容,他談笑中說的是淫穢的語言,朋友的規勸再也聽不進去了。他漸漸地與那些正直的朋友疏遠了,而與一些低俗之人卻打得火熱。結果他原來的理想、信念都逐漸消失了。他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精神委靡不振,行為懶散,毫無年輕人的生氣。這個人的變化首先是從不自重開始的。他既不重言,也不重行,當他受到老師批評或者家長的反對後,又不改正,結果越陷越深,最後走上了邪路。

所以孔子的提醒是很重要的,君子貴自重,就是重視約束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與行,讓自己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有良好的作風,這樣就能抵製歪風邪氣的侵蝕,就能在任何環境裏始終保持著正確的方向。

至於講忠誠,講交友,講改正自己的過錯,也都很重要。不忠誠就是虛假,自然得不到他人的信任。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最後隻能是孤家寡人。交友的好壞更是影響著一個人發展。有好朋友在身邊,自己就能得到幫助,在品德上就能互相勉勵,取得進步。相反,交友不善,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有些人就是由於交錯朋友而上當受騙,被其坑害;或者是同流合汙,走上邪路。

至於改正錯誤,則是一個人保持進步的必要條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認識上的偏差或者性格上的弱點,抑或是某些情境的逼迫,人們難免會做些蠢事、錯事、壞事。問題不在於有錯誤,而是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隻要知錯能改,確實就是很好的。清朝有個官員叫郭琇,是清朝康熙時的進士,擔任江蘇吳江縣的縣令。他曾有過貪汙的行為,有人知道以後,就要彈劾他。他知道以後,不是辯解而是發誓要改過自新,於是讓人挑水衝洗縣衙門和自己的住宅,以表明自己洗心革麵的決心。他確實改了自己的過錯,在康熙南巡的時候被提拔為湖廣總督,在任期間,一直勤勤懇懇地工作,並且還參與了揭發朝廷中大官僚明珠貪汙的行為,成為了一個正直的官員。可見有過失,有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過則勿憚改”。

記住孔子的這些話,並且付之以實際行動,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和修養不斷地提升。記住這些話,注意教育孩子,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君子貴自重,就是重視約束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與行,讓自己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有良好的作風。這樣就能抵製歪風邪氣的侵蝕,就能在任何環境裏始終保持著正確的方向。相反,你不自重,那麼就很難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人不自重,那麼也容易走上邪路,因為人家看到你很淺薄,很庸俗,那麼高尚的人就會遠離你,庸俗的人,甚至邪惡之人就會親近你,你離庸俗與邪惡也就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