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生要經得起誘惑(1 / 2)

一個人如何做人做事,總要有個標準。有了標準就有了遵循。而要做得正確,就得按照一定的標準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範。《論語·顏淵第十二》中說: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製自己,使言行符合於禮製就是仁。有朝一日這樣做到了,那麼天下的人就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行仁要靠自己,難道能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一下具體的細目。”

孔子說:“不符合禮製的事不看,不符合禮製的事不聽,不符合禮製的事不說,不符合禮製的事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實行。”

這是孔子與弟子顏淵討論“仁”這個問題時的一段對話。

“仁”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標準,也是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正因為如此,所以弟子們也多次向孔子請教這一問題。孔子總是根據各人的情況給以回答。

顏淵請教孔子如何做到“仁”。這本來是很複雜的問題,而孔子給以非常精練而概括的回答,那就是“克己複禮”,意思是要克製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禮的規範。這在今天,我們就叫做“自律”,即自己約束自己。

要自律當然隻能靠自己,靠自己的覺悟,靠自己的毅力,而不是依靠別人的幫忙。當顏淵進一步問孔子如何才能做到克己複禮時,孔子回答得十分明確。就是:“非禮勿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約束自己得有個標準,就是用禮的標準來衡量,一切言行舉止都受禮的規範,這樣自然就不錯了。由此看來,要講仁德,要做一個仁德之人,就要約束自己的言與行,遵循當時的禮製,今天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

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不容易。因為人都有欲望,而且欲望也是無窮的。當他沒有得到溫飽之時,那麼一筐飯、一瓢水可能就會滿足。然而當他解決了吃的、喝的之後,又會在生活上有進一步的要求。要吃喝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住得好一些。而這些條件都有了之後,其他的一些要求也會隨之而來。他要有更多的財富,要有更高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樣人的欲望就很難得到滿足。所以要真正做到克己複禮,又談何容易呢!君不見,一些人因為要滿足自己的貪欲,由少量地占便宜,進而貪汙,進而貪汙受賄數額越來越大,受到了法律的嚴懲。當他看到一個個貪官相繼落馬,雖有所震動,但無窮的欲望卻使他欲罷不能,因而不斷地有人重蹈覆轍!

曾經是全國知名的“創業企業家”,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的勞德容,在擔任深圳能源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期間,收受巨額賄賂,挪用公款等超過6000萬元。被稱為“廣東第一女巨貪”,被判處無期徒刑。她在入獄後沉痛地說:“入獄3年來,現在覺得人的貪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人一定要知足。”而她當時正是沒有知足,欲望無窮地膨脹,總是想要不斷地攫取喲!她的這番感慨,道出了所有貪官之所以會走上不歸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