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願意做個有教養的人。我們在評論別人時,也常常著眼於此人是有教養呢,還是沒有教養。有教養的人往往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如何使自己有良好的教養呢?《論語·學而第一》中說: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作為弟子,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就要像敬愛兄長那樣尊重他人。辦事謹慎而又誠實,普遍地愛護大家,而且要親近仁德之人。這些都做到之後,還有餘下的精力,那麼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孔子的這段話,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做個有教養的人。他講得既具體,又實際。他講了五個意思:
一是“入則孝”,就是在家裏要孝順,這是對長輩、對父母應有的態度。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教養。二是“出則弟”,這裏是指在外麵與人相處,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別人,即尊重他人。三是“謹而信”,要謹言慎行,講究誠信。這樣就會少犯錯誤,也會受到別人的信任。四是“泛愛眾”,泛愛就是博愛,就是對人、對大眾要有愛心,這樣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與擁護。五是“而親仁”,親近仁德之人,這是提高自己修養的外部條件。講到最後,在達到了上述五方麵以後,就可以說是有教養了,也能很好地與人相處了。但如果還有餘力的話,那還要學習文獻知識,不斷來提升自己的素質。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從入幼兒園開始,就要接觸老師、接觸小夥伴。小學、中學、大學都會有同學和朋友。走向社會之後,也會有領導、同事、下屬。所以如何對待他人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的人就是不會對待他人,結果造成很不好的後果。
碩士生小王應聘到了一家公司。因為在招聘中他成績最好,就很自負。他上班不久,就指手畫腳,這也提意見,那也說不足,大有公司要發展,舍我其誰的架勢!他毫不謙虛,在工作例會上,滔滔不絕地談自己的看法,全然不顧領導和同事那厭煩的情緒。
沒多久,領導交給他一項任務,讓他和一位中年設計師共同完成一項設計。合作的是一位女設計師,她的設計曾在全國獲過大獎。領導特別囑咐小王:要好好拜她為師。可小王卻完全顛倒了位置,在商討設計方案時,全盤否定女設計師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方案。結果時間不長,在公司裏就成了孤家寡人,誰也不願意與他共事。半年後,他不得不離開這家公司。小王在家孝順與否,不得而知,但他“出則弟,謹而信”是做得很不好的。
小趙姑娘在自來水公司當收費員,要到居民家裏去收費。這收費很麻煩,因為有的人算得很細,因此她常為水量的噸位跟人家發生矛盾,被人家搞得眼淚汪汪,自己覺得很委屈。
雖然如此,但小趙沒有灰心,她開始反思自己,並且積極去改變這種局麵。於是她收水費的時候,更加細心謹慎,同時還學著跟居民們聊聊家常,把他們中間的長者當做自己的父母,同齡的當做兄弟姐妹,對所服務的居民非常尊重。對一些老大媽問的問題也耐心地解釋,仔細地算賬。天長日久,小趙跟居民們熟了,有的還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還幫她代收水費,她的工作順手多了。
然而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強調的是學知識、學本領,而忽視了如何先學會做人。更重要的是做人,要“立德”為先,學做有道德之人。因為知識也好、技能也好,都是由人來掌握,受人來支配的。要讓知識和技能真正為大眾服務,為社會造福,就取決於人的思想道德狀況。品德好的人,就能為社會造福,反之就可能釀禍。這樣的事例還是不少的。
幾年前,曾經有位學習化學專業的中年工程師,經不起金錢的誘惑,竟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製造新型的毒品,最後被判死刑。前幾年,有個青年電腦技術很不錯,他為了掙錢,竟用自己掌握的技術製造一種叫“熊貓燒香”的病毒,造成很多電腦癱瘓。還有的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網絡技術,在網上竊取他人的密碼,從事破壞活動。這些人並非缺少技能與知識,缺的是道德,最終受到了法律的製裁。可見,做事與做人,做人是基礎,首先是要學做人。這就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本義。
記住孔子的這些話並用於實踐,那麼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你就會贏得尊重,就會與人和睦地相處,就會是一個很有教養的人。
人生在世,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文化程度高低,都首先要麵對一個如何做人的問題。孔子告訴我們,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就要在家如何做,在外如何做,言行要注意些什麼,對待他人應該用什麼態度,說得都非常具體。到了清代,著名的啟蒙讀物《弟子規》在開頭的總敘中對這些做了很好的概括:“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真正把這些具體的事情做好,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為很有教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