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在事業和學問上發力(1 / 1)

每個人都離不開物質生活,每個人也都願意生活得更好一些,優越一些。然而,對待物質生活上也要有個正確的態度。態度正確就不會為物質利益所束縛,在精神方麵也會有更高的境界。《論語·學而第一》中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在飲食上不要求飽足,在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很勤勉,說話很謹慎,接近那有道德的人,來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喜好學習的了。”

這是孔子教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生活,應該怎樣好學。這裏的“學”自然是廣義。人活著,自然需要吃飯,要居住,這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然而,人活著並不就隻是為了吃得好,住得好,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在物質生活上,孔子主張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去追求過高的標準,所以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生活上不過分地追求,而在做人、做事上卻有嚴格的標準,那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即要勤於思索,努力工作,慎於言語,並且要接近道德高尚的人,來使自己受到好的影響,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

孔子的學生不少是遵從孔子的教導的,特別使孔子感動的就是他的得意門生顏回。顏回道德、學問都很好,勤於思考,慎於說話,而且在困難的生活條件下依然很樂觀。

有一次,魯哀公和孔子談話,談著談著,魯哀公問孔子道:“您的弟子中,哪個最好學呢?”孔子十分傷感地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呀!他從不把怒氣發泄在別人身上,又從不犯重複的錯誤。可惜很不幸,他太短命啦!現在可沒有了,再沒聽到好學的了!”那惋惜之情,在孔子的談話中,多次流露了出來。

又有一次,孔子與子貢閑談。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比,誰更好些呢?”子貢很了解自己,他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呀,哪能與他相比呢!”孔子說:“我讚成你說的,是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啊!”

其實,孔子最欣賞的是顏回的那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孔子有一次情不自禁地讚歎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裏孔子特別是讚美顏回的修養。隻有一筐飯,一瓢水,住在那簡陋的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那樣的艱苦與憂愁,可是他依然快快樂樂,真是那種有著精神追求的人。

生活中我們也確實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財富很多,但在生活上並沒有極力追求享受,他們過著並不奢華的生活。原因就在於他們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能在事業上、學問上不斷地攀升。像吉利的老總李書福財富有數十億,但他常常穿著繡有“吉利”兩字的工作服,穿著80元一雙的皮鞋,和員工一起在食堂用餐。開著的也是自家的吉利汽車。李書福很坦然地說,鞋子作為行走的工具,結實耐用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他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如何造出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上麵了。李書福身邊的人也都感歎:“節儉不是李總刻意的,而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相反,有的人自己的條件並不太好,可是卻總是想追求奢侈的生活。為了超越自己的條件去獲得這種生活,因而或貪汙、詐騙,或挪用公款,以種種違法的手段來謀求金錢,謀求享受,結果隻是享受了一時的安逸與快樂,而得到的是無窮的悔恨與痛苦。

當然,我們學習孔子的這段話,並非是要忽視生活的改善,好像吃飯就不要吃飽,居住就應當簡陋。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在有條件改善生活之時,完全可以改善。孔子隻是告訴我們不要過分地追求,而應該是把事業、把工作看得更高。不要把精力全都放在物質生活之上,而是要加強自己的修養,要勤勉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多接近有道德的人,來不斷地提升自己。

記住孔子的話,不去過分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在思想境界上爭取有更高的情趣,更高的目標。

物質生活隻是人生的一個方麵,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更不是一生的目的,所以應該誌存高遠。在物質生活上,孔子主張不必刻意地去追求那過高的標準,而在做人、做事上卻應該有嚴格的標準,那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即要勤於思索,努力工作,慎於言語,並且要接近道德高尚的人,來使自己受到有益的影響,不斷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