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對不懂的東西,對不會的問題,我們應當抱著一種什麼態度呢?《論語·為政第二》中說: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什麼叫明智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子路是魯國人。他原來性格急躁,修養也比較差,做事沒有恒心,常常是不能堅持到底。有時候還帶有一種驕橫的氣焰。當他開始見到孔子時,並不懂得學習的重要,孔子說服了他,他才成為了孔子的弟子。
在孔子的教育與引導下,他改變了那粗暴凶猛的性格,成為了孔子的一個得意門生,是孔子周遊各國時的一個得力助手。
據記載,子路第一次去見孔子的時候,他經過精心的打扮,穿著華麗的衣服,想用自己的形象來博得孔子的讚賞與誇獎。沒想到的是,這打扮竟沒有吸引孔子。孔子一見他這麼打扮,就很直率地對他說了上述的這段話。
子路聽完後,臉紅了起來,他趕忙小步跑了出去,換了一套很普通的衣服重新來見孔子。這回他在孔子的身邊就感到自如多了。
這話是孔子對子路的教導,也是孔子教育弟子對學習應持有的態度,強調了對待知識應該采取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孔子看來,在求知的方麵,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懂,來不得半點虛偽,這才是聰明的。
然而,從古至今,不懂裝懂,自欺欺人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是常看到這種人麼!自己並不懂得,卻還要裝出一付懂得的樣子,怕因為承認自己不懂,而被人認為學識不多,學問不深,因而失去麵子。其實,這是很不明智的。你不懂裝懂,就很難踏下心來去學習,當然就不會真正掌握這方麵的知識。
其實,每個人的知識也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是博學之人,也不可能萬事萬物你都知道的。尤其是現代社會,新知識是層出不窮,新技術是日新月異,專業分工還很細,即使同一專業的人,對其中的一些細分的內容也不都是全懂得的。況且人生有限,而知識無涯,有不知道的東西是很正常的。承認這一點,就會肯於去學習。而那些不知以為知的人,勉強裝做知道,最終還是不懂得,所以這種做法是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任何好處的。
真正的大學問家是不會不懂裝懂的。譽滿全球的愛因斯坦就稱自己“無知”。一位青年對此大惑不解,問愛因斯坦時,愛因斯坦就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然後指著大圓圈說,我的知識圈比你大,當然未知領域的接觸麵也比你大呀!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采訪時,麵對有的問題就很誠懇地回答“不知道”,確實是“不知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