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學習時應該如何做,在教別人時又應該有什麼態度,這不隻是學習求知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如何做人的問題。《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曰:“默而誌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耐心教導他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還有什麼呢?”
這是孔子談自己在教與學方麵的態度。這裏孔子講了三個方麵的內容。
一是“默而誌之”。這是講學習的過程中要默默地記住知識。學習要踏下心來,耐得住寂寞,不能大轟大嗡,十分張揚,要默默地記住,默默地領會。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心情非常浮躁,那是學不好的。另外要重視這個“誌”,就是要記住所學的知識。因為知識需要積累,要靠腦子記,該背誦的需要背誦,該做筆記的也一定要記下來,否則就會像民間故事所說的“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最終手裏隻獲得一個棒子。這講的是學習的心態與學習的方法。
有些東西是必須牢牢記住的,你不記下來,運用它的時候就非常困難。像數學、物理的一些公式,你不記住,怎麼能運用呢?學習語言更是這樣,你學外國語,那單詞、短語,有些特殊的時態,你能不記嗎?有人總片麵地以為我懂得就行了,怎麼還要記呢?還要背誦呢?把需要記的內容都斥之為死記硬背,因而很少在記憶上下功夫,結果所學知識很不牢固,有的僅僅是很膚淺的印象,這自然掌握不牢,而且也談不上積累了。
二是“學而不厭”。學了也記住了,那就還要繼續學習下去,有時候對一些知識或事物,由於不了解,往往很好奇,有新鮮感,願意學習。但是學習以後,有的人往往就容易為有了收獲而自滿自足起來,或者有的因遇到困難就停步不前了。這樣就往往很難再深入學習下去。這就是在學問方麵的淺嚐輒止。學習的敵人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滿足,隻有在學習上永不滿足的人才知道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你不學習,知識不更新,你就會落後,所以說活到老就要學到老。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一個階段的學習了,而應該是終身學習,永無止境。所以就要“學而不厭”,不能滿足。孔子對自己就是這樣要求的,所以他的知識也確實非常淵博。
三是對待他人則應該是“誨人不倦”。教導他人,也要有個正確的態度。有的人比較聰明,可以舉一反三,一教就會,這自然使教的人省心又省力,然而受教育者並非人人都這樣。人的智力各不相同,也就是說理解力、接受的能力會有差異。作為一個教育者,也就是為師之人,不可能隻教聰明的學生。麵對接受能力困難的學生,往往也正是檢驗教師有沒有耐心的時候。孔子就認為教師應該是極有耐心,不知疲倦才行,應該是教育他人不知倦怠。這在今天來講,“誨人不倦”是人民教師應該有的職業道德。
一位農村的教師為了幫助一個初中學生堅持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習,真是想盡了辦法。學生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孩子隻是跟爺爺生活,由於學習差,所以想退學去打工。教師多次上門家訪說明完成學業的重要,又組織同學給他補課,還出資幫助他解決了具體困難,還打電話讓其父母用打工經曆說明文化的重要……終於感動了家長及孩子,使孩子堅持到畢業,考入了職業學校。這位教師可以說做到了“誨人不倦”了。
孔子談到了以上三點,最後卻說了一句“於我何有哉”?這是非常謙虛的說法。能做到上述三點,就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不簡單,孔子卻說,這對於我還有什麼呢?孔子的偉大也正體現他為人謙遜的方麵。
對孔子的這幾句話,後來孟子也極為肯定。到了戰國時,孟子有一次與公孫醜談話時,公孫醜問孟子說:“老師,您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了嗎?”麵對這個問題,孟子就回答說:“嗨,你這是什麼話呀!從前,子貢就問過這個問題。子貢問孔子:‘老師,您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了嗎?’孔子回答說:‘聖人的境界我是達不到的,我隻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子貢說:‘學而不厭就是智,教而不倦就是仁。智與仁您都具備,老師,您確實是達到了聖人的境界了啊!’”孟子說到這裏,看了看公孫醜說:“聖人的境界孔子都不敢自居啊!你卻說我已經達到了,這是什麼話呀!”
在這段話裏,孟子也提到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句很重要的話。因為孔子是這麼說的,而且也是身體力行的。今天作為一個要求自己具有知識的人就應該不斷學習,永不滿足。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在“教與學”上的正確態度。“學而不厭”是智,是對自己而言,隻有學習上沒有滿足的人,才可能知識廣博,成為智者。“誨人不倦”是仁,是對他人而言,隻有這樣對待他人,才正是仁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