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送火神,百時屯的年輕人和賈樓的年輕人年年幹仗。後來,百時屯的幾個家族長去找賈樓的家族長,說:“咱們都管好自己家孩子,今後賈樓的火神往西送,百時屯的往東送,都送到郭寺,誰也不許遠送了。”
以後,這就成了規矩。
老家有個規矩,新媳婦在娘家得過三個正月十五,說是“不回娘家過十五,媳婦看燈死公公”。攤上好婆婆還好,攤上惡婆婆,不回娘家過十五,就把兒媳婦扣到缸底下。到二更天,沒有燈了,再把兒媳婦放出來。
俺叔伯大嫂的爹娘精神不好,弟弟歲數小,沒人接她回娘家過正月十五,嫂子哭了一天。天沒黑,嫂子就蒙頭睡了。俺三大娘心疼兒媳婦,過去勸她:“咱家沒這麼多說道,孩子你起來,吃完飯再睡。”
不管咋勸,嫂子就是蒙頭哭。
新媳婦在娘家過完十五,十六吃完早飯就走了。俺那兒的規矩是,新媳婦在娘家過十五不過十六,說是“在娘家過十六,死了婆婆掛著舅”。
老輩子留下的規矩還有幾個忌日。像正月裏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月忌日”,不能走親戚,不能開業,不能結婚。
俗話說:“初五、十四、二十三,官家老母不下山。”
正月十三是“陽關忌”,不能開業,不能結婚,不能出遠門。
出了正月,農曆初一、十五也是忌日,不能走親戚,不能看病人。
農曆二月初二,家家起大早把鍋底灰掏出來,用鍋底灰“圍倉”。圍倉就是圍著糧食囤撒灰,大圈套小圈,在糧食囤中間挖個小坑,放上一把五穀雜糧。家家場裏也圍倉,都一樣。
二月二這天,家家吃“多打”。多打裏放五樣糧食——小米、黃豆、小麥、高粱,還有一樣,有的放綠豆,有的放扁豆。這五樣糧食放磨上,磨成很粗的麵。和麵的時候,和稀點兒。做飯的時候,水都吃進麵裏了,再放上蔥花、油鹽、材料麵,團成一個個圓球。放在鍋裏蒸熟,很好吃。吃飯的時候,家裏的老人用手捧起多打說:“多打多打神,多打糧食多來人。”
二月二還吃“蠍子爪”。把黃豆用鹽水泡一夜,控①幹。二月初二起早,用沙子炒黃豆,炒好了就叫蠍子爪,又酥又香。一到二月二,蠍子該出來蜇人了,吃蠍子爪,是咒蠍子。
清明節,俺那裏叫“寒食”。家家門旁插柳條,吃雞蛋,喝菠菜湯,說是明眼。出門挖野菜,回家包餃子,上墳,燒紙,這都是規矩。
三、結婚的規矩
老家還有個規矩,媒婆給閨女說媒,女方家隻能打聽打聽,不能看男的。說是女方家看了男的,閨女不長壽。
媒婆給俺大姑姐說媒的時候,俺婆婆不信邪,偷著看了閨女婿。事趕巧了,姐姐三十歲就死了。公公經常埋怨婆婆,說:“結婚看女婿,閨女不長壽,你不是不知道。咱閨女死了,再說啥都晚了。”
結婚的時候,不管多熱的天,新娘都得穿紅棉襖紅棉褲,戴著蒙頭紅上轎。棉褲是自己家做的,能做得薄點兒。這棉襖叫“催床衣”,又肥又大又厚,專門租給新娘的,穿上熱死個人。俺結婚的時候就天熱,上轎俺就脫了,到了婆家莊頭,再穿上。
①控:把容器口朝下,讓裏麵的水慢慢流出。
結婚得把辮子打開,盤起來,發髻後麵戴上個髢髢①。這髢髢是用布袼褙②做的,做成錐形,用針別到頭上。婆家過來的請家婆給穿催床衣,給戴髢髢。戴髢髢的時候,她嘴裏念叨:
髢髢沒有四兩沉,戴上髢髢成大人。
髢髢沒有四兩重,戴上髢髢賣了姓。
新娘下了轎,男方家用椅子把新娘抬到香台子前拜天地,拜完天地進新房。進了新房,在床上坐下,一個兒女雙全、父母健在的“全命人”嫂子過來,把新娘的蒙頭紅用秤杆挑下來。嫂子說:“蒙頭紅高高起,三年裏邊有大喜。”
挑下蒙頭紅,就該脫棉襖了。也得是全命人嫂子給脫棉襖,脫下來以後,在新人的床上來回拉幾趟。嫂子說:“催床衣滿床拉,這頭倆,那頭仨,這頭吃媽媽,那頭叫達達。”俺老家從前管爹叫“達達”,現在也有叫的。“吃媽媽”,就是吃奶。
娘家有錢的,還給新娘租兩樣東西,一個是苫肩,一個是紅裙子。苫肩多數是粉紅色的,像披肩似的,很好看。粉紅緞子一塊一塊的,上麵繡著花,壓著綠色的小辮子,緞子布跟緞子布之間串著河珠,苫肩下麵是一圈綠色的穗子。紅裙子上麵繡花,下麵壓著寬辮子,耷拉到腳麵。新娘換上裙子,披上苫肩,往椅子上一坐,就等著人家來看新媳婦了。
天黑以後,新房裏有娘家陪送的燈,燈裏有兩根紅繩,婆家加上豆油,也得全命人嫂子去點這個燈。點燈的時候,嫂子說:“一進門黑盈盈,俺給新人來點燈。丈夫叫賢妻,妻子叫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