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對比效應: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1)(1 / 3)

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對比效應”就是決策受到情境影響的一種現象。

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一個周六的上午,8點30分,陽光斜射到清華園的教室裏。我在給大約6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講課。也許是因為連續多天高強度學習,很多學員看起來有點晨困。

為了振作一下大家的精神,給一天的課程一個好的開始,我拋給全體學員這樣一個看起來不難的小問題(brain-teaser):“如果你開了一家服裝店,有一件男士夾克,質量不錯,價格1000元,但是賣得不好,有什麼好辦法能讓這個滯銷品更容易賣出去?”

這時全班學員都開始思考起來,困意消失了。

有個學員第一個發言:“打5折銷售,降價為500元。消費者都喜歡打折。”

我追問:“這個方法確實可以更容易賣出去,但是企業損失了利潤。這件夾克的成本可能就有700元,那降價為500元就虧本了。如何既能不降價,又更容易賣出去呢?”

另外一個學員說:“那就將價格標為2000元,然後打5折以1000元的特殊優惠價格銷售。”

我再追問:“這個方法確實不錯,很多商店都用打折吸引顧客。然而,在中國,如果原價是1000元,而促銷時說成原價是2000元,然後打5折銷售,這種方法涉嫌違法。”

這時,又有另外的學員說:“俗話說,隻買貴的,不買對的。幹脆直接漲價,將價格加一個零,標為10000元。”

我又追問:“確實可能有個別顧客會這樣。但是,大多數顧客不會這麼不理性。而且,一般隻有在對產品質量非常不了解的情況下,消費者才會根據價格的高低來判斷產品檔次。如果這件夾克隻是一般品牌,消費者對它的質量較容易判斷,那麼標價為10000元估計隻會永遠賣不出去。不信的話,你讓原價3萬元左右的奇瑞QQ汽車,加一個零為30萬元賣,能賣得出去嗎?”

這時不少學員都笑了起來,更多的學員則陷入了沉思。

最後,有個學員舉起了手:“那這樣如何?這件夾克仍然標價1000元,但是在它的旁邊掛上另外一件質量較差的夾克,標價卻是1500元。”

我會心地笑了:“不錯,這正是我今天想告訴大家的如何讓滯銷品暢銷的一個方法。”這位學員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

為什麼這個方法不錯?我們想賣的這件1000元的夾克(目標商品)的價格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在它旁邊掛上一件質量較差而價格反而高達1500元的夾克(對照商品),這樣消費者就會對這兩件夾克進行比較,從而更可能買走那件1000元的夾克(目標商品)。因為相比之下,它顯得質優價廉!

對比效應

這就是市場營銷和消費者行為學中神奇的“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也稱為“對照效應”。有時候,為了更形象地理解它,我把它稱為“找托效應”。

“對比效應”之所以神奇,主要是因為這種現象違背了傳統的經濟學原理。

讓我們回顧一下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在封閉的市場裏,有A產品和B產品在競爭。A產品質量更高,但B產品價格更優惠。這時,A產品和B產品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更關心質量的人付出高價選擇A,更關心價格的人則選擇B。

這時,如果加入任何一個C產品,經濟學原理認為A產品和B產品的市場份額都會因為新的競爭對手的加入而下降。

然而,“對比效應”卻告訴我們,如果加入的C產品在各方麵都不如B產品(這時,C產品就是B產品的“托”),那麼,B產品的市場份額不僅不會下降,相反還會因為和C產品之間的對照而獲得優勢,導致其市場份額上升!

啤酒實驗:你究竟想買哪種啤酒?

“對比效應”是誰發現的呢?1982年,美國著名營銷學者、杜克大學的喬?胡博教授(Joel Huber)和他的同事約翰?潘恩教授(John W.Payne)以及克裏斯托弗?普托博士(Christopher Puto)一起在美國《消費者研究學報》(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第一次通過“啤酒實驗”,驗證了“對比效應”的存在。

2006年,我應邀去武漢大學舉行的中國營銷科學學術年會上進行主題演講時,正好遇到也應邀前去進行主題演講的喬?胡博教授。當時,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胡博教授,您1982年關於‘對比效應’的論文是我和博士生們最喜歡的經典論文!”

喬?胡博教授開心地笑了,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研究成果長期被大家喜歡更令他開心的了。

在1982年他們的經典論文中,參與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參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