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參與者在下列兩種啤酒中進行選擇:
啤酒A:價格是2.6美元,質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50分
不難看出,啤酒A質量更高,但價格更貴。這時,有57%的參與者選擇啤酒A,剩下的43%的參與者選擇了啤酒B。
與第一組不同,第二組參與者在下列三種啤酒中進行選擇,其中啤酒A和啤酒B與第一組參與者看到的完全相同:
啤酒A:價格是2.6美元,質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50分
啤酒C:價格是1.8美元,質量打分是40分
猜一下,選擇份額會有什麼變化?
根據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啤酒A和啤酒B的市場份額都會因為新的競爭對手啤酒C的加入而下降。
然而,實驗結果卻表明,在第二組的參與者中,有63%的人選擇啤酒B。啤酒B的份額比第一組的43%增加了20%!
為什麼?這就是神奇的“對比效應”的作用。在第一組中,由於啤酒A質量更好,而啤酒B則價格更便宜,所以啤酒A和啤酒B很難說哪一個更好。然而,在第二組中,啤酒C在價格上和啤酒B相同,但質量反而更差(這時,啤酒C就是啤酒B的“托”)。因此,對照之下,啤酒B就顯得更加優秀,選擇啤酒B也就有了更好的理由,啤酒B的份額自然上升!
由此可見,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對比效應”就是決策受到情境影響的一種現象。
《經濟學人》實驗
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家、杜克大學的丹?艾瑞裏教授(Dan Ariely)也曾驗證過“對比效應”,而他用的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來做實驗。說到艾瑞裏,頗有些傳奇經曆。在以色列長大的他,18歲那年在參加以色列工作學習青年聯盟的活動時,一顆鎂光照明彈意外爆炸,導致他全身70%的皮膚被嚴重灼傷。
然而,身體上的傷痛並沒有阻礙他的成功。在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之後,艾瑞裏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又在杜克大學獲得營銷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分別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成為美國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在發表學術論文之餘,丹?艾瑞裏教授還出版了兩本暢銷書——《怪誕行為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及《怪誕行為學2》(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兩本書皆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目。
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時,丹?艾瑞裏教授曾經用《經濟學人》雜誌做實驗來驗證“對比效應”。在他的實驗中,參與者被隨機分成兩組。
第一組參與者看到要訂閱的《經濟學人》雜誌,有兩個版本可供選擇:
A.電子版,59美元
B.印刷版+電子版套餐,125美元
你會怎樣選呢?也許你會認為125美元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太貴了,而你平時也習慣了在網上閱讀各種電子版新聞,所以你會選擇更便宜的電子版。事實上大多數實驗參與者(68%)和你一樣,選擇了電子版,而剩下的實驗參與者(32%)選擇了印刷版+電子版套餐。
與第一組不同,第二組參與者看到要訂閱的《經濟學人》雜誌,則有三個版本選擇:
A.電子版,59美元
B.印刷版+電子版套餐,125美元
C.印刷版,125美元
這時你會懷疑自己的眼睛。沒看錯吧?怎麼會有那麼“傻”的選項C?和125美元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比起來,125美元的印刷版(選項C)顯然非常“傻”,會有人選嗎?
實驗結果表明,確實,沒有任何人選擇印刷版(選項C)。但是,更重要的是,現在,隻有16%的人選擇電子版(選項A),而84%的人選擇了125美元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原先的選擇倒過來了。
為什麼?這還是神奇的“對比效應”的作用。在第二組的選項組合裏,印刷版(選項C)是一個被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完全占優的選項(“托”),它的出現,增加了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的吸引力。“對比效應”讓原本不受歡迎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變成了熱門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印刷版(選項C)的價格“傻”得有點令人懷疑,你完全可以將它的價格改為120美元。這時,雖然印刷版(選項C)不再被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完全占優,但是二者在價格上僅有5美元的差別(對120美元來說,這點差別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125美元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選項B)。“對比效應”仍然可以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