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對比效應: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1)(3 / 3)

上述的“啤酒實驗”和“《經濟學人》實驗”,雖然都隻是學者們進行的實驗,但其展示出來的“對比效應”卻可以對企業有非常大的啟發。對於企業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引入對照產品(“托”),利用“對比效應”來巧妙地引導消費者的選擇,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對於消費者來說,知道“對比效應”的存在,你的判斷和決策就可以更理性。

索諾瑪麵包機:從無人問津到銷量翻倍

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Williams-Sonoma)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著名廚房用品公司。許多年以前,它曾經推出過一款家用的麵包機,售價是279美元。產品推出後就發現無人問津。畢竟,對於習慣了在大街小巷的麵包店裏買新鮮麵包的美國人來說,誰會願意花279美元買一台平時不太用得著的麵包機呢?

按照這樣的想法,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應該停止生產這款麵包機了。

但是,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解決問題的方法卻讓很多人意想不到,他們不僅沒有下架原來滯銷的產品,反而又推出了一種新的麵包機,容量更大,價格也更高,高達429美元。新品上市之後,原先滯銷的售價279美元的麵包機銷量在短時間內竟翻了一倍!

為什麼原本滯銷的麵包機突然變得受歡迎了呢?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消費者在對一個產品不能確定價值的情況下,就會尋求比較。而和新推出的更昂貴的麵包機相比,原先的這款麵包機就顯得經濟實惠多了。正是由於巧妙利用了“對比效應”,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成功地讓一款原本無人問津的滯銷品變得暢銷!

生活中的對比效應

與上述營銷學和行為經濟學中的“對比效應”相關,心理學和新聞傳播學裏的“對比效應”更加廣義,它指的是,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感知,如溫度、顏色、形狀、大小、長短,並不完全取決於它本身,而是取決於它和什麼樣的東西放在一起。一件事物是否吸引人,很多時候是源於周圍事物對它的“襯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比效應”現象不勝枚舉。我是個籃球愛好者,業餘時間裏最喜歡看美國的NBA比賽。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我最喜歡的NBA球隊是火箭隊,原因當然是姚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1年,姚明宣布從NBA退役。更令人遺憾的是,NBA居然陷入了長達幾個月的停擺。於是,我開始看中國的CBA比賽。有一次,我在看CBA比賽的電視直播時,意外發現姚明被邀請作為嘉賓評論員。不幸的是,這時緊挨著坐在他身邊的主持人顯得身材如侏儒般矮小。事實上,該主持人身高大約有1.8米,和普通人相比是高個子。

我的一位女同事給我講過這樣的親身經曆。在中國,她的身材並不算苗條或者纖瘦,而是比較豐滿甚至是微胖。去年夏天,她去美國紐約旅遊,順便去了曼哈頓中城的梅西百貨商店(Macy"s)買衣服。當時,她按照國內的習慣,叫服務員拿給她中號衣服試穿,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她發現自己像是被裝進了一隻麻袋。於是服務員給她換上小號衣服,結果居然還是大了一圈,連服務員都對她說:“我的天,你簡直太瘦了!”女同事告訴我,這是有生以來她第一次聽到別人拿“瘦”來形容她。那一刻,她一下子找到了做美女的感覺,非常開心地掏錢買下兩件“超小號”。當她從梅西百貨出來時,不僅時裝收獲滿滿,而且信心也滿滿的。

“對比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企業可以對此巧妙利用,從而使企業的廣告和傳播讓人印象深刻。

“大東西和小東西”

2003年1月7日,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向全球推出了最新的產品廣告——“大東西和小東西”(The Big and the Small),隆重介紹了蘋果公司最新的12英寸和17英寸兩款筆記本電腦。在該廣告片中,主演是NBA籃球明星姚明和好萊塢侏儒明星弗恩?特羅伊爾(Verne J. Troyer)。弗恩?特羅伊爾在美國的名氣可一點不遜於姚明,他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投身好萊塢,在以特技替身的身份參演了多部影片後,1996年的那部《王牌大間諜》(Austin Powers)讓其躍升為好萊塢世人矚目的明星。同時,他也在眾多賣座影片如《哈利?波特》中扮演角色。

在廣告中,姚明和弗恩?特羅伊爾正好坐同一個航班,並且坐在頭等艙相鄰的兩個座位上。飛機起飛之後,姚明先拿出12英寸的蘋果筆記本電腦勤奮地看著NBA比賽錄像。而弗恩?特羅伊爾看到這一幕之後,則拿出17英寸的蘋果筆記本電腦樂滋滋地看起了電影《臥虎藏龍》。大巨人姚明看著自己的小屏幕,再看看小侏儒弗恩?特羅伊爾的大屏幕,羨慕之餘又有點忍俊不禁,最後兩人會意地相視而笑。

2.26米高的巨人與0.81米高的侏儒,1.45米的身高差距以及反串式的所持不同尺寸的蘋果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對比效應”。“大東西小東西”這部廣告片讓蘋果筆記本賺足了眼球,也成為蘋果筆記本電腦最經典的廣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