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中國的湖南衛視也曾經用過和上述蘋果筆記本電腦廣告“大東西小東西”類似的策略。2012年1月,在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湖南衛視別出心裁,請來了美國NBA傳奇明星“大鯊魚”沙奎爾?奧尼爾(Shaquille O"Neal)。當晚,舞台上作為主持人的何炅跟奧尼爾打鬧得不亦樂乎,在大鯊魚麵前,嬌小的何炅看起來就像一條小鯽魚。2.16米高的奧尼爾隻需伸手按住何炅的頭部,何炅就是再努力攻擊也隻能束手無策。這對大小組合當晚樂翻了觀眾和網友,成為2012年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最大的亮點!
基於“對比效應”的廣告
下麵,讓我們來看這幅圖:
在上麵這幅圖中,黑色矩形方框所代表的長度,哪個更長一些呢?不用急著去判斷,讓我們用眼睛去量一下。在盯著左邊的圖看了一段時間之後,再去看右邊的圖,有沒有覺得右邊的矩形框要短一些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是因為,和右邊相比,左邊兩個圓圈之間的距離要寬一些,於是產生了視覺上的“拉長”效果。右下方的一行注釋說得沒錯:“同樣的距離,(右邊的)感覺更短一些。”
相反,如果沒有圓圈的位置做對比,而隻是在左右各放一個矩形框,我們很容易判斷出它們的長度是一樣的。
再看下麵這個例子:
兩顆水滴,哪顆看上去更大呢?右邊的,是不是?和不同大小的黑色背景相比,右邊的水滴顯得更大。右下方的一行注釋說得沒錯:“同樣數量的燃油,(右邊的)感覺更多一些。”
再來看第三個例子:
左右兩幅圖中的兩個黑點,哪個顯得更大一些?我們的眼睛又在撒謊了:仔細看看左邊的圖,那個黑點的確顯得更大一些,不是嗎?那是因為它被放置在了一個更小的方塊當中。“對比效應”再一次“扭曲”了我們的判斷,就像注釋中所說的:“同樣的載重,(右邊的)看起來更小一些。”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三幅圖並不是為了說明“對比效應”而專門設計的圖形,而是德國大眾新開迪商旅車(New Caddy Maxi)的宣傳廣告①。設計師在廣告中采用了極簡的表現方式:幾個抽象的幾何圖形,配合寥寥數語,就突出顯示了大眾新開迪商旅車的三大優點:
1.速度快(所以“同樣的距離感覺更短”)
2.省油(所以“同樣數量的燃油感覺更多”)
3.空間大(所以“同樣的載重感覺更小”)
看完這三則廣告,你是不是也有點喜歡這輛大眾新開迪商旅車了?雖然你還沒有親眼見過這輛車,但它給我們的感覺卻是穩健、實在、不浮躁,還有一絲德國式的嚴謹和“沒有廢話”(no-nonsense)。很多廣告商都喜歡用詞語的堆砌來表現產品的特點,而相比之下,采用“對比效應”手法的廣告則顯得直白、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基於“對比效應”的定位:“Mac對PC”係列廣告
企業除了可以運用“對比效應”來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以及增強企業廣告和傳播給消費者的印象外,更重要的是,企業還可以與競爭者進行對比來實現差異化。這對於突出企業產品的市場定位意義非凡,不管怎麼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2006年,蘋果公司著名的“Mac對PC”係列廣告就巧妙運用了對比,而將Mac電腦和PC電腦進行了成功的差異化。
眾所周知,蘋果的Mac一直和基於微軟Windows視窗操作係統的PC在個人電腦領域競爭,但在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相當長時間內,蘋果Mac因為兼容性的問題導致其市場份額很小,無論是在企業還是個人用戶市場,PC都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蘋果公司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末甚至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