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錨定效應:好的起點是成功的一半(1)(1 / 3)

“錨定效應”帶來的結果是,人們對事物的判斷過分依賴第一印象。而即使我們都知道依賴第一印象並不科學和準確,但我們終究還是無法擺脫第一印象的影響。

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

你是否參加過藝術品拍賣?

如果沒有,你也一定看過這樣的情景:明亮寬敞的拍賣大廳裏,競拍者分排入座,在主持人將拍賣品亮相、報出底價後,競拍的遊戲宣告開始:競拍者輪流舉起手裏的小牌子,報價一浪高過一浪,最後,出價最高的買家獲勝。然而在這個時候,獲勝者的出價大都已經遠遠超過了拍賣品的實際價格,買家雖然在名義上贏了,卻要為這一場勝利付出不合比例的代價,或者說,是要做一筆虧本的買賣。經濟學上把這一現象,叫作“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

最早注意到“贏家的詛咒”這一現象的,是美國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的三名工程師。“贏家的詛咒”這一名詞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最初是用來描述石油鑽探業內的一種普遍現象:某公司拍賣贏下某塊油田的鑽探權,實際上卻沒有掙到錢。

這是因為,要準確估計某一塊油田裏的石油含量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在參加拍賣之前,石油公司都要先征詢專家的意見。不同公司的專家給出的報價會有高有低,比如A公司的專家給出的報價是800萬,B公司是2000萬,而C公司是3000萬。於是在拍賣當中,各公司的出價都會接近於各自的專家報價:A公司可能出價900萬,B公司可能出價1700萬,而C公司可能出價2500萬。

按照拍賣的邏輯,最後在拍賣中獲勝的那家公司,很可能就是那家專家報價最高的公司(C公司),它也就成了這塊地的“贏家”。那麼“贏家的詛咒”在哪裏呢?它存在於兩個方麵:1.拍得油田的實際價值低於公司的競拍價格,於是公司會虧錢。2.拍得油田的實際價值雖高於競拍價格,卻低於拍賣前專家的報價,公司則會感到失望。但無論麵對其中的哪一種情況,毫無疑問,“贏家”都不會高興,所謂“贏家的詛咒”也就名副其實。

是不是還存在第三種情況,那就是拍得地塊的實際價值不僅高於競拍價格,也高於拍賣前專家的報價呢?這樣豈不是皆大歡喜?

這種情況當然可能出現,但是很少。讓我們設想一下,在走進拍賣會之前,拍賣人應該對兩個價錢做到心中有數:一是他對拍賣品實際價值的預估,二是他為了贏得拍賣所打算付出的價格。在拍賣的過程中,因為麵對著多個競爭者,為了贏得競拍,他就不得不一再提高報價。當其他的買家都認為拍賣價已經超出他們對拍賣品價值的估計時,他們就會選擇退出拍賣,而剩下那個出最高價的買家。

換句話說,當大多數人都認為拍賣的價格已經超出物品的實際價值時,這位出最高價的買家是正確的可能性有多少?這種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所以,最後贏家雖然付了最高價,得到了拍賣品,他也很有可能因為付出的成交價遠超出他的心理預期而感到不高興。

這樣的心情,也許真的需要一個人當一次贏家之後才能體會,但是“贏家的詛咒”卻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一個常見的問題:當一件物品的價值不為人所知時,為了給出一個報價,人們就需要依賴某一個基準的價格(anchor price)。人們心中的基準價越高,就越有可能報出更高的價格。這會不斷推高競拍的價格,經過一輪一輪的價格調整,最後獲勝的,很有可能就是那個“基準價”定得最高,也是最有可能高估拍賣品價值的買家。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心目中的“基準價”的高低對拍賣結果的影響,在消費者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上,人們把它叫作“錨定效應”(The Anchoring Effect)。

人們心目中的基準價從哪裏來呢?在上麵石油公司拍賣的例子裏,基準價就是專家給出的報價。在一般的拍賣中,如果參加拍賣的人事先對拍賣品缺乏了解,沒有做好心理預估,那麼他的基準價很可能就是拍賣行給他的估價,也就是拍賣品目錄上標注的參考價。

很多拍賣行都會鼓勵競拍者事先閱讀它們的目錄,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讓自己設定的參考價成為買家們的“基準價”,拍賣品就更有可能賣出高價。當然,定得過高的參考價會讓買家望而卻步,給拍賣行帶來損失,這種情況在拍賣中也時有發生。因此,拍賣就成了一場聰明的博弈遊戲:一方麵,競拍人要了解拍賣品的特點,盡可能做出準確的估價;另一方麵,拍賣行則需要了解競拍人的心理,製定出合理而又有利可圖的“參考價”,讓標的順利售出。

“錨定效應”與第一印象

“錨定效應”對人們的影響,其實並不隻在基準價格上,它可以影響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事實上,所謂的“錨”,就是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毫無疑問,第一印象對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