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過度自信:不僅僅是吹牛(3)(2 / 2)

在幾番拉鋸戰式的討價還價中,公司終於通知你,可以保證給你21000元/月的工資,但這已經到了他們能承受的極限。這時,你還會堅持你的要求嗎?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處境比較兩難:要麼接受公司的條件,雖然這個結果並不理想;要麼堅持自己的要求,讓公司重新考慮。

出於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也深知公司再雇一個人來代替你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精力,你選擇了堅持自己的要求。

結果如何呢?你的老板決定拒絕你的要求,談判終止。

這樣的例子,不僅表現在薪酬談判的問題上,它還可以出現在企業給產品定價、處理客戶關係、與供貨商談判等眾多的場合。“過度自信”常常讓企業在這些問題上麵臨僵局。由於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懂得讓步和妥協,結果就是自己和對方什麼都得不到。

為了說明過度自信的弊端,哈佛商學院的馬克斯?貝澤曼教授(Max Bazerman)和他的博士研究生瑪格麗特?尼爾(Margaret Neale)曾經做過一個影響甚廣的實驗。這個實驗是模擬一起勞資糾紛的談判,在這次談判中,工人們要求加薪12%,而管理層隻同意加薪10%。

貝澤曼教授發現,那些對談判結果抱有合理預期的人,很快就以11%的結果達成了協議;而那些堅信自己一定會“獲勝”的人,最終無功而返。

我們可能會認為,談判是要通過強硬的態度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自己表現得越強勢,獲勝的可能性就越大。實踐卻告訴我們完全不是這樣。那些在一開始就擺出強硬態度、企圖讓對方屈服的人,也最容易麵臨困境。中國古話裏所說的“強極則辱”,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對於企業家們來說,“過度自信”的教訓能給人怎樣的啟示呢?

首先,如果你過去總是當贏家,這並不保證你下一次還會贏,甚至,“成功有可能是失敗之父”,“常勝將軍”的曆史會讓你更容易丟掉勝局。

其次,贏並不隻意味著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要找到讓交易或衝突各方都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方式。越是成功的企業家,越是需要學習如何與人妥協。

最後,不要用自己的想象去代替實際。渴望成功的意念固然很好,但始終需要做好準備:如果當前的策略沒有奏效,是否還有備選的方案?如果事情沒有向期待的方向發展,你是否做好了應對(最)不利局麵的準備?

結語

英國作家王爾德在他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中講述了一個令人回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道連?格雷是個風度翩翩的富家公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幅神奇的畫像。這幅畫像上的自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年輕英俊,神采奕奕。道連迷戀於這幅畫像,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一遍一遍地欣賞著自己的翩翩美貌。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了畫像的背後,才發現自己的真實樣貌已經衰朽不堪,在驚愕中他倒地死去。王爾德以這樣一種誇張而黑色幽默的方式,警醒人們不要因為過度自信而盲目自大,脫離現實。

然而,在警惕“過度自信”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複雜、多麵的角色。過度自信讓我們看到一個美化了的自己,它並不真實,而這樣的幻覺卻能夠鼓勵我們去追求更美好的目標,把它們變成現實。

在論及2008年的金融次貸危機時,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曾經坦誠地指出,那些植根於人性深處的缺陷,如自負、自私、貪婪、虛榮,也正是推動我們的經濟生活前進的原動力。的確,也正是這種種“缺陷”,讓我們身處天使和魔鬼之間,既可仰首凝望一個更高尚的自己,也可俯身觀看一個更真實、更平庸的自我。

為此,讓我們帶上對自己充滿希冀而又清醒的認識,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