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過度自信:不僅僅是吹牛(3)(1 / 2)

如果我們試著描繪出一幅CEO們腦海中的圖畫,也許能夠發現他們決策中的盲點和誤區。首先,我們會看到一個放大了的自我。在表麵上,我們看到豪華轎車、香檳、奢侈的度假計劃,甚至私人飛機。當他麵對下屬的時候,下屬們顯得完全順從;當他在公眾場合發表講話時,人們會更注意地傾聽他的意見。在媒體的溢美之詞和公關部門的亮麗包裝之下,CEO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或者即使有缺點也會被說成是優點。

在這種狀況下,這個人會不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超乎實際的想象嗎?他會認為,如果我能夠從那麼多人中脫穎而出走到這裏,如果這麼多人都對我深信不疑,那麼我做出的決定必然是正確的。

其次,領導人普遍都有一種“向裏看”的自戀傾向。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丹?洛維洛教授(Dan Lovallo)在分析人們的冒險行為時指出,當人們隻顧“向裏看”的時候,他們隻會看到自己的計劃多麼合理,團隊多麼優秀,資源多麼充分。按照這樣的條件,怎麼會不成功呢?

然而他們沒有看到的是,競爭對手可能有更合理的計劃,更優秀的團隊,更多優勢的資源,而這需要一種“向外”的視角。在實際中,企業老總往往都太過關注自己的小世界,忘了在更廣闊的天地裏,還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競爭方式,這讓他們不斷地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

另外,企業領袖的自負還來源於在決策上的“自我選擇”。他們會選擇那些合乎自己觀點的意見,並忽略那些不和的見解。在用人上,他們會提拔和自己想法相似的人,或選擇那些和自己意見一致的谘詢公司。強有力的領導者身邊往往都有一群追隨者,他們會把對CEO本人的喜愛轉化為對他的決定的支持。這樣一來,決策者就很難聽到反麵或者不同的意見了。

我們都知道偏聽偏信的壞處,可是在真的聽到反對意見時,有多少人會覺得愉快?假如CEO們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聽取不同的意見,鼓勵下屬去辯論,衡量利弊,那麼每天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決定,又要怎樣做出呢?

以上的三個原因,讓過度自信成為企業領袖們慣有的思維模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對於風險和企業業績的估計總是過於樂觀,因為他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帶進了判斷。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企業在年報中總是發布一些讓人振奮的數字,對經濟形勢的預測總是趨於利好。即使在危機的端倪已經顯露出來的時候,也沒有人去注意和談論它。曆史上,沒有人預見過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也沒有人預見過2008年的全球次貸危機,可是危機的征兆早就已經顯現在那裏了。為什麼大廈將傾,決策者卻往往不知道?為什麼在動蕩來臨之前,大多數人總是缺乏準備?顯然,“過度自信”的傾向會讓我們選擇對危險視而不見。

過度自信對談判的破壞力

在談判中,過度自信也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談判的結果。一個過度自信的人總是對自己的目標充滿信心,為此他會拒絕做出任何讓步,更看不到妥協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設想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最近被提拔為部門經理。升職前,你的工資是15000元/月,你覺得升職後自己應該拿多少呢?30000元?25000元?

也許,你對自己工資的期望值還要更高一些(40000元?),畢竟有野心不是一件壞事。在你整理回顧了這三年來你為公司做出的貢獻之後,你覺得這個薪酬你是當之無愧的。

這時候老板來找你了:“你知道,我們公司的加薪向來是有製度的,一般來說,加薪的幅度是15%。對於表現非常優秀的員工,我們會給他升職,並且破例加薪到20%。恭喜你,繼續好好幹!”

你是否感到失望了呢?原來,公司願意給你加薪的幅度遠遠比不上你自己的期望值。麵對這樣的結果,你會選擇接受嗎?不願意,是不是?你拒絕了老板的提議,要求在原來的薪酬基礎上再加1萬元,也就是25000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