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過度自信:不僅僅是吹牛(2)(1 / 2)

也正因為如此,貝爾斯登的倒塌也許真的要歸結於它“過度自信”得不夠(而不是自信太多)。在2008年年底的時候,這家公司仍然擁有高達170億美元的可支配資金。但是曠日持久的負麵報道,投資人的心理恐慌,其他投行的競爭壓力,使得公司內部的信心終於出現了第一道裂縫。陸續有人辭職離開,對於公司不利的謠言也越傳越多、越傳越廣。貝爾斯登這座金融大廈開始從內部瓦解,這讓許多敏感的投資人嗅到了恐懼的味道,他們迅速從貝爾斯登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轉向回避交易,甚至將貝爾斯登作為攻擊的對象。最終,在華爾街曾經不可一世的吉米?凱恩終於嚐到了什麼是“兵敗如山倒”。

也許對一家非金融行業的公司來說,坐擁170億美元的資金至少可以讓它不至於立即倒閉。可是對於需要說服投資人來完成交易的投行來說,失去了信心,就什麼都沒有了。

企業高管們的致命弱點

在商業決策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過度自信的普遍現象。創業者大多會對自己的商業計劃充滿信心。在被問到對自己創業成功概率的看法時,80%以上的創業者認為自己的公司有70%的成功率,其中有33%的人認為自己的企業一定會成功。

而事實上,60%的企業會在創立的5年之內倒閉,80%的企業會在創立的10年之內關門。

這種情況在中國市場也很普遍。一旦看到某個行業有利可圖,就有大量的企業和資本湧入。所有的企業都認為自己能獲得成功,可到頭來真正存活的卻沒有幾家。這種大起大落、忽熱忽冷的創業模式,經常會破壞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環境。也許你會說,讓市場的調節機製來發揮作用吧。但是,源於過度自信的競爭是應該避免的,因為它的代價太高了。如果我們能夠花一些精力來研究市場、行業和風險,可以給自己的資金找到更好的去向,而不是盲目地跟風而上。

現在,設想一下,你是一家有3000多名員工的製藥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在製藥行業有15年的工作經驗,最近你剛剛從副總裁的位置被提拔為公司的負責人,央視財經頻道的記者來采訪你,稱你為“最年輕有為的首席執行官”。所有這些榮譽、成就、聲望,是不是會增強你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呢?

更重要的是,如今你不僅要為個人的事業做決定,還要代表公司來做決定。你對個人能力的自信,是否也會轉移到對公司決策的把握上呢?這種信心又會如何影響你決策的質量?

美國的管理學者曾對本國企業高管們的過度自信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烏爾萊克?瑪爾門德爾教授(Ulrike Malmendier)和沃頓商學院的傑弗裏?泰特教授(Geoffrey Tate)研究發現,過度自信的現象在企業領袖中是一種通病。對公司現金流的依賴和信心,會讓CEO們在現金流充沛的時候過度投資,又會讓他們在現金不足的時候輕易放棄良好的投資機會(這也是過度自信的表現之一)。此外,媒體對於企業領袖的報道和追捧也會扭曲他們對自己能力的看法,讓他們對自己所做的決定抱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樂觀心態。

前通用汽車的首席執行官羅傑?史密斯(Roger B.Smith)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在1981年到1990年擔任公司CEO期間,他為通用公司設計了一個完全自動化的未來。他認為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是大勢所趨,同時也能解決長期困擾通用的勞資矛盾問題。

為此,史密斯花費了400億美元來更新廠房和設備,並同時辭退了大批的工人。盡管史密斯本人對這個決定充滿信心,事實卻說明,當時的機器人技術還不夠成熟,不能滿足通用的自動化需要。在通用的車間裏,機器人拿著電焊槍互相肢解、亂砸汽車、到處噴油漆,或是修補一些正常的汽車部件。史密斯的宏偉計劃就以這種滑稽而慘淡的方式收場了。在史密斯執掌的10年間,通用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從46%下跌到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