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近一些的例子,還記得美國在線(AOL)和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那一場著名的“跨世紀”並購嗎?盡管從現在看來,兩家公司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發展路線,讓它們根本不適合走到一起。但是在當時,在公司的驕人業績、員工的支持和媒體的歡呼雀躍之下,2000年1月10日,美國在線的創始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和時代華納的CEO傑拉爾德?勒文(Gerald Levin)宣布了一項在當時看來世界上最大的合並計劃:美國在線要與傳媒巨頭時代華納進行合並,組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
這筆合並的交易額達1660億美元,而新公司的價值在合並後高達350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當時,凱斯和勒文滿懷信心地宣布,兩家公司合並後,將成為世界第七大公司,年銷售總額300億美元以上,將向全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娛樂和通信服務”。
然而,合並之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的業績卻直線下降。2003年1月12日,董事長凱斯因公司陷入困境而引咎辭職。2009年11月17日,時代華納宣布,公司將剝離其互聯網業務美國在線公司,於12月9日成為獨立的公司。這一重回“自由身”的表態,也意味著這段為時9年,被稱為“曆史上最糟糕的企業並購案”的錯誤聯姻終告結束。
過度自信也許不是導致這一錯誤決策的最直接原因,但它的確促成了兩家公司的合並決定。在這場並購案中,時代華納支付了總體並購價的70%。CEO勒文事後對媒體說,為了表達信心,他特意選擇放棄了保險公司提供的賠償計劃,就是為了向員工們表明,他做的決定完全正確。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通用電氣的前CEO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他被譽為商界的傳奇人物,很多人可能都在書店裏看到過他的自傳。韋爾奇在任CEO期間,通用電氣的市值從130億美元上升到4840億美元,韋爾奇本人被認為有大部分功勞。然而,也是出於同樣的自信,讓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試圖將通用電氣從一家製造業公司轉型為一家金融業務公司。這一做法讓通用電氣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2009年的市值落到了750億美元。
除此之外,那些過度自信的“英雄”們還有誰呢?
惠普公司的“女強人”卡莉?費奧瑞娜(Carly S.Fiorina)因不顧股東反對強勢收購康柏而名噪一時,最後卻將惠普這一曾經矽穀最優秀的公司帶入不歸之路。
美國安然公司(Enron)的肯尼斯?雷(Kenneth L.Lay)過度醉心於公司的快速膨脹而持續多年讓公司進行財務造假,最終導致這家擁有上千億美元資產的公司破產,並使得“安然公司”成為企業欺詐以及墮落的代名詞。
迪士尼公司的“暴君”邁克爾?埃斯納(Michael Eisner)一意孤行宣布耗巨資投拍《珍珠港》,誇下海口要打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結果血本無歸。
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的蘭道爾?史蒂文森(Randall L.Stephenson)堅持斥巨資收購T-Mobile,結果遭到美國政府反壟斷部門的堅決反對而告敗。
過度自信的企業領袖名單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長。當然,過度自信絕不隻是美國人的專利,豐田汽車的召回、英國石油公司的原油泄漏,以及近年來在一些國內企業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過度自信的影子。2006年,過度自信被列為美國企業主管的最致命的弱點,而到今天,它已成為一種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
過度自信的心理剖析